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語文教學怎樣踏上語用的正道

趙長河
2019年09月04日09:21 | 來源:中國教育報
小字號

趙長河在輔導學生讀書

中學語文特級教師,現任教於中國教科院豐台實驗學校。曾任教於江蘇省興化中學、江蘇省錫山高中、北京豐台二中等學校,提倡並踐行語用式語文教學。在《語文建設》《中學語文教學》等報刊發表論文80余篇﹔參加和主持多項國家、省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主編出版《過程互動式高中作文教程》。

語文核心素養中的“語言的建構和運用”,是“思維的發展和提升”“審美的鑒賞和創造”“文化的理解和傳承”三者的基礎。后三者,必須通過前者落實。而“語言的建構和運用”的重心還在於“運用”,即“語用”。語用才是語文課程的本質特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扎扎實實地踐行語用性教學原則。

語用性語文教學,主要以寫作和口語表達活動來落實。如此表達,不是弱化語文教學中“讀”的能力,也並非罔顧“讀”的能力及要求﹔而是強調要通過書面“寫”的活動或口頭“說”的活動,呈現、落實和強化“讀”的收獲。

語用才是語文教學正道

整本書閱讀教學中,小說《巴黎聖母院》以情節生動曲折取勝:以德報怨的愛斯梅拉達給曾經劫持她的卡西莫多喂水,卡西莫多最后把對自己有養育之恩卻惡貫滿盈的副主教克洛德推下鐘樓。這樣的情節,很適宜為剛完成《論語》整本書閱讀的高二學生設置辯論活動。學生們在閱讀原書和相關背景資料后,自行設置了一系列辯論題。主要包括以下話題:其一,愛斯梅拉達對卡西莫多是以德報怨,如果愛斯梅拉達有機會面對克洛德,她也會以德報怨嗎?其二,卡西莫多為什麼沒有對副主教克洛德以德報怨?其三,對任何人都要以德報怨才是“善”嗎?其四,日常生活或重大事件中,如何適切運用以德報怨的為人處世原則?確定這些題目之后,我提醒學生,在援引例証時應注意相關証據的時代性。

這種辯論能促進深度閱讀。同時辯論需要有臨場的、隨機應變的“說”的能力,但這個“說”的能力,也需要建立在先行的“讀寫”基礎上。這樣的語用活動,促進了對中外文化中共同的“向善”文化的理解,也是語用活動追求“善的人”培養的境界。核心素養中“文化的理解和傳承”,也隻有在這樣的自然生成的語用活動中,才能自然而不著痕跡地落實。

“打金句”與“泡金句”

每屆高一學生一入學,我就根據高中學生重在邏輯抽象思維訓練的目標定位,發起“打金句”和“泡金句”的語用活動。此處說的金句基本上屬於那種表述哲理的警句——思想文化中的“金枝玉葉”,對於這些句子人們平時似乎隻有頂禮膜拜的份兒。我們歷屆學生“玩”得風生水起的“打金句”語用活動,恰恰打的就是這些蘊藏了深刻思想的“金枝玉葉”。因為警句雖然是古今中外人類優秀思想和文化的結晶,但是警句的產生一定有上下文的語境限制,一定有特定的時空限制。離開了上下文和特定時空的限制,警句很可能就是謬誤。

比如,面對“知識就是力量”這樣的金句,我們借用圖爾敏模型中的“限定”和“例外”的思考方法,很快就會發現“知識就是力量”這個警句的成立,是有限定條件的。什麼樣的知識?是發展的還是靜止的?知識是用來干什麼的?什麼樣的力量?是正能量還是負能量?再如“失敗是成功之母”,又有哪幾個角度能打金句?其實如何對待失敗的態度,是決定失敗能否成為成功之母的關鍵﹔面對失敗,主觀上不能反思和調整,失敗還是失敗之母。已然的失敗,客觀上可能已經造成了反敗為勝的不可能性,從而導致失敗還是失敗之母。

培養高中學生面對警句時的批判性思維,培養他們對蘊含在警句中文化的理解能力,是“打金句”和“泡金句”的語用活動的出發點。與“打金句”的冷眼觀照不同,“泡金句”是對一時難以深度理解的警句,通過擴句等語用活動方式反復親近,讓學生在與金句的“耳鬢厮磨”中,逐漸加深理解。然后精心加以拓展,化開內斂的金句,呈現金句隱藏不露的深刻美。

例如我引導學生對法國狄德羅的金句進行“泡金句”練習,狄德羅說:“知道事物應該是什麼樣,說明你是聰明的人﹔知道事物實際上是什麼樣,說明你是有經驗的人﹔知道怎樣使事物變得更好,說明你是有才能的人。”學生“泡金句”后的語段保留了原有的並列結構,並著重對“聰明”“經驗”“才能”進行擴展。

這樣富有創意的微型寫作語用活動,因為可以日常化,而使得通過語用進行思維、文化和審美素養的培養得以日積月累的落實。

“動”起來促進學生多思考

每次教學北島的《回答》一詩時,我通常先示范引導學生進行飽含情感的誦讀,接下來為了促進學生的思考,我會這樣給學生設置問題:“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証,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是北島的名句,其中有“卑鄙、卑鄙者、通行証、高尚、高尚者、墓志銘”6個關鍵詞,請你憑借自己的閱讀積累、生活感悟和對理想社會的構想,重新排序,組合出另有含義的若干句子,並選擇其中三個句子,分別擴展成三則每篇200字左右的議論短文。

學生的答案精彩紛呈:“卑鄙是卑鄙者的墓志銘,高尚是高尚者的通行証”,當然是社會理想﹔“卑鄙是高尚者的墓志銘,高尚是卑鄙者的通行証”,一度也是“文革”那樣的黑白顛倒年代的丑惡。高尚是卑鄙者的墓志銘,古今中外有多少像康生這樣隱藏極深的卑鄙野心家,死后一度極盡哀榮﹔卑鄙是高尚者的通行証,不正之風肆虐的時期,個人品質高尚者為了能夠達到為大眾辦實事辦好事的目的,有時竟然要被迫採用流行的“卑鄙”手段,迎合潛規則﹔而“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這樣的蓋棺論定才是真實的歷史書寫。學生組合、重寫出的主要句子其中都有自己的思考。

此處,通過概念重組、句子重寫的新穎立意以及相應的論據收集和論証展開的語用活動,核心素養中的“語言的建構和運用”,往批判性思維的方向深度地“動”了起來。這樣朝向思維方向的“動”,也是語用活動追求的“真的人”培養境界。根據美國的一項元分析實驗研究,圍繞文本的言說不僅能促進閱讀理解,而且還能促進有關文章內容方面的學習,甚至有助於促進學生的研究能力。

古典詩文也要“用”起來

古典詩文的美,往往是積累不夠的高中學生一時半會兒難以深刻體味的。此時,創設“活”的語用情境,讓語用往審美方向“動”起來,才有可能使語用活動促進“審美的鑒賞和創造”這個核心素養的養成。也可以使我們的語用性語文,臻於培養出“美的人”的境界。

對於古典詩詞,我們經常採用的語用活動是散文化改寫。作家李元洛、曾冬、楚楚、安意如等優秀的散文化改寫,值得中學生作為范本學習。在此基礎上,我們還可引領學生進入到葉嘉瑩深刻而又親切的古詩詞鑒賞文字中。我們創設的語用活動,還包括“聽”,如康震的古詩詞鑒賞音頻課,可以布置給學生利用空隙時間隨時聽。

作為中學生“三怕”之一的文言文,可以通過淺易文言寫作的語用活動,激發他們學習文言的興趣,消除他們面對文言的畏懼之心,鍛煉他們讀寫文言的能力。我經常印發給學生一些當代的充滿正能量的網絡文言寫作,如《傅園慧傳》。每屆學生,我都給他們設置淺易文言寫作的語用活動,如“班級人物小傳”“熱點時事敘事”“書房宿舍命名說”,等等,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多年的語文教學經驗讓我有這樣的感悟,語文教學中預達成的目標,無論是聽說讀寫,還是思維文化審美,抑或是語文學習的重點難點,高效的解決之道,隻有通過創設“活”的語用情境,使課堂教學中的語用活動朝思維、文化和審美的方向“動”起來,才能真正有效。

(責編:實習生(樊潔瑜)、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