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被留守改變的鄉村教育

2019年08月22日09:21 | 來源:中國青年網
小字號

10年,對於一個地處西部的少數民族山區鄉鎮來說,會發生多大的改變?

2009年,中國青年網記者到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縣德峨鄉採訪時,當地的村寨裡流傳著這樣的歌謠:“男孩讀書,女孩喂豬,如果讓女孩讀書,不如家裡養一頭老母豬。”

當城裡的孩子為中考能不能上名校而煩惱時,一些山裡的貧困女童卻在為會不會被催著嫁人,能不能繼續念書而發愁。

如今,隨著國家大力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這些大山裡的孩子終於不用重復父母的命運,可以安心地在校園裡求學了。

近日,記者到隆林縣德峨鎮(2012年撤鄉建鎮)回訪,明顯感受到這些年國家教育投入和相關政策給鄉村教育帶來的巨大改變。德峨鎮初級中學(原名德峨中學,2012年更名)的辦學條件好了,男女生比例相對平衡了,在校生規模擴大了,但伴隨著越來越多的年輕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兒童問題給當地教育帶來的沖擊也日益突出。

“讀書有用論”讓這所鄉鎮中學的人數一直在上升

走進德峨鎮初級中學,記者看到環形跑道、籃球場、排球場、氣排球場等體育設施一應俱全,中午吃完飯后,學生們很快佔滿了各個運動場地,歡快地進行著各種球類運動。新修的教學樓,每間教室都配備了多媒體電子白板教學設備,還聯通了寬帶,使教學辦公實現了網絡化。

盡管很多地區都有農村家長將子女帶到打工所在地或是送去縣城上學的現象,但德峨鎮初級中學的生源卻在這些年一直保持上升趨勢,在校生人數從10年前的560多人增長到目前的1400多人。

在該校校長楊進文看來,出現這一變化,一個重要原因是當地家長教育觀念的轉變。

10年前,記者來到這所學校採訪時,這個位於偏遠山區的鄉鎮中學不僅輟學率高,而且男女比例不平衡。當時,村寨裡外出打工的人並不多,不少當地人的傳統觀念依舊根深蒂固——因為家業田產傳男不傳女,所以大部分村民認為女孩讀書無用,應該早點嫁人生娃。為了提高當地少數民族貧困女童的入學率,鼓勵貧困家庭送女童上學,這所學校從2007年開始通過愛心人士捐助和學校籌措資金,陸續開辦了95班、96班兩個少數民族女子班,不但免收少數民族貧困女童的學雜費、住宿費,還定期向她們發放生活補助。

時任德峨中學的校長黃仕峰介紹說,學校在開辦女子班之前,女生人數很少,不到全校學生的20%。女子班開辦后,學校女生人數達178人,佔學生總數的31.6%。

從2011年秋季學期起,國家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試點工作,隆林縣被列入國家試點。每生每天3元的營養膳食補助,讓不少貧困生吃得比家裡還好,“家長送孩子上學的積極性高漲。”楊進文說。

從2012年開始,隨著當地全面推行全部免除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對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並補助寄宿生活費的“兩免一補”政策,德峨中學的少數民族女子班停辦了。

女子班舉辦的時間雖然短暫,但改變了不少貧困女童的人生軌跡——德峨鎮德峨村的楊蘭是寨子裡的第一個女大學生,她從桂林一所高校的師范專業畢業后,回到隆林中學擔任語文老師﹔德峨鎮夏家灣村的魏曉雲,更是以一個大山裡的姑娘,考到了萬裡之外的美國一所高校學習財經專業,成為當地人的驕傲。

隨著當地人外出打工越來越多,家長也逐漸認識到知識的重要性。送女孩子上學,從過去少部分有見識家長的行為,慢慢成為當地村民的普遍選擇。現在德峨鎮初級中學在校生1435人,女生有600多人,佔了四成多。

留守一代奮斗精神的消失讓人擔憂

在隆林縣,外出打工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各個鄉鎮裡的留守兒童數量也在不斷增長。在年輕父母走出大山,使家庭的經濟狀況迅速得到改善的同時,留守在家的孩子卻要面對很多難以名狀的成長傷痛,當地的學校教育也面臨著很多新的問題和挑戰。

今年2月,教育專業學生覃莉(化名)回到家鄉德峨鎮的一所村小頂崗實習。一天,她在給五年級學生上課時,突然一輛大卡車從窗外飛馳而過,充滿好奇心的孩子紛紛把頭伸出窗外,一名男生大聲說“靜靜的媽媽去打工了”,並用手指著那個小女孩。

讓覃莉感到有些震驚的是,對於媽媽的離開,靜靜並沒有任何傷心難過的表情,只是呆呆地坐在那裡。

下課后,覃莉找她談心,問她:“媽媽出去打工了,你想媽媽嗎?你要是有什麼話想對她說,可以用老師的手機跟媽媽聊天。”小女孩回答:“我不想,我不好意思跟媽媽講話,我害羞,我也不知道跟她說什麼,我從來不會主動跟她講話。”

覃莉了解到,靜靜1歲時,她的父母就去廣東打工,父母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隨著年齡增長,留守兒童情感的缺失會帶來一系列問題。在隆林中學教語文的楊蘭就觀察到,沒有父母的陪伴和引導,很多學生的性格都比較孤僻,容易出現各類心理問題。“有時老師在課堂上,某句話說得重了點兒,學生就會哭,或者老師講到某些問題,他會覺得是針對他的,會鬧情緒,甚至記恨老師。”楊蘭說,她帶的高中生,有些雖然個頭很高了,但依然很不成熟,有時想做什麼就由著性子去做。

楊蘭經常會抽出時間,對出現心理問題的留守少年進行輔導。在她看來,和心理問題相比,這些留守家庭正在長大的一代,奮斗精神的消失更讓人擔憂。

10年前,楊蘭在德峨中學95班就讀時,班上的同學都憋著一股勁兒努力學習。每天午飯和晚飯后的休息時間,她都會利用起來看書,經常是晚上11點,班主任老師到教室催她們回寢室休息。當時,看到身邊有同學輟學,她就會感到很擔心,害怕自己因為學習成績跟不上,不能繼續讀下去,就要面臨早早結婚的命運,萬一嫁得不好,這輩子就完了。

但現在00后學生的父母大部分都外出打工,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帶。這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少父母情感上的關愛,就不斷向父母索取物質補償。

“他們要什麼,父母就給什麼,導致他們很容易滿足於現狀,對未來目標不明確,認為父母今天給他的,將來他也理所當然地會擁有,從沒想過要靠自己去改變什麼。”楊蘭說,很多學生有了手機,沉迷於網絡,學習動力不強,也變得不愛跟老師交流,“過去我讀書時,下課后同學都圍著老師問問題,現在下課后我坐在教室裡等著,也沒有學生會過來。”

德峨鎮初級中學校長楊進文對這一問題也同樣感到頭疼:現在有條件的家庭都會送孩子讀書,但不少孩子是應付式的——來學校卻不認真學習。留守兒童的父母本來給孩子買手機是方便聯系,但許多孩子晚上該睡覺時卻不睡覺玩手機,第二天上課時又打瞌睡。

夜裡去學生宿舍查寢時,楊進文常常看到有的學生用被子蒙住頭,被子裡透出一團光亮,他便會上前輕輕敲一下被子,這些調皮的學生藏手機比誰都快。

為了解決手機帶來的影響,對喜歡讀書的孩子,學校要求把手機交給班主任管理﹔而少數沒辦法管的調皮學生,老師隻能盡可能保証他不輟學。

解決留守兒童厭學問題不能一蹴而就

楊進文校長坦言,雖然越來越多的家長願意送孩子念書,但控輟保學工作在這個邊遠山區依然嚴峻。而學生輟學的原因,過去大多是家長不支持、讀不起書,現在主要是學生自己厭學。

德峨鎮初級中學的教學質量,在全縣的鄉鎮初中排名第二。2018年,全校參加中考的288名學生中,成績B+以上的有87人,高中的升學率達到30.2%。

盡管這個排名看上去還不錯,但學校教導處主任李宗澤對學生的成績並不滿意,甚至剛剛到這所學校任教時,他還一度有過辭職的念頭。

進校后帶第一個班時,第一次考試成績出來,全班的數學平均分隻有17.8分。當他去問別的班的老師時才發現,原來這個分數是正常的——別的班學生成績也都是十六七分。10多年前,李宗澤在這所學校念書時,班上同學數學成績最差的也有30多分,而且考出這樣的分數還會被其他同學圍觀。

“學生的成績怎麼越來越差了?”這讓他很不解:老師明明是認真上課,可學生的成績為什麼就是上不去?在跟學生打交道的過程中,李宗澤慢慢發現,這些學生的成績不理想,主要還是因為基礎太差,根本就聽不懂老師在講什麼。他曾經跟班上兩名學生溝通,學生說聽不懂他講普通話,問他能不能用方言來上課。

李宗澤調研發現,造成學生考不上高中的原因,一方面是基礎不好,另一方面是對讀書沒興趣。他家訪時了解到,有很多孩子在小學一二年級時成績還很好,但念到三四年級后,因為父母外出打工了,家裡的老人不管,又不用做農活兒,就到處玩,玩久了就逐步開始厭學。

在這些西部山區,小學階段的義務教育質量薄弱問題依然阻礙著學生們的成長。覃莉在德峨鎮的村小頂崗實習時,入校第二天她整理學生的期末考試成績。學生的成績出乎她的意料——四年級全班20人,隻有兩人每門科目都及格,其他學生的語文和數學成績大都在5分至30分之間徘徊。校長說,這個成績不奇怪,這裡的孩子跟外面的孩子沒法比。

在學校待了一段時間后,覃莉發現問題主要出在兩個方面:第一,教師失職。整個村校隻有3名教師,而且年紀都在50歲以上,教學能力有限,教學方式古板,導致學生的課堂興趣不高。第二,父母失責。當地很多留守兒童的父母都在外地,孩子交給爺爺奶奶帶,他們沒有能力關心孩子的學習,認為孩子讀完初中就算替他父母完成責任和義務了。由於家庭監管的缺失和學校教育的疏忽,多數留守兒童學習較為困難。

在結束實習,離開家鄉的那所村小時,覃莉在日記中寫道:“小時候,我懷著夢想一定要離開這座大山,考上大學成為一名人民教師,站在講台上向孩子們傳授知識、傳遞夢想,今天我完成了我的大學夢,但發現僅憑我一己之力很難改變農村留守兒童的現狀。”

隆林縣教育局局長楊勝奇介紹,為了解決當地中小學師資力量不足的情況,縣政府投入了大量資金,按照每生8000元的標准,支持師范院校為當地培養英語、音樂、美術等專業對口的教師。並通過發放“班主任津貼”“鄉村教師津貼”等方式,改善基層教師待遇,吸引畢業生到基層學校任教。“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挽留住了大部分鄉村教師。”楊勝奇說。

以德峨鎮初級中學為例,這幾年陸續從周邊的雲南、貴州地區招錄了20多名年輕教師,學校教師的整體教學水平逐年提升。此外,得益於政府上級部門的支持,學校每個學期都會派老師外出去培訓,對老師提高教學水平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我去聽過他們的課。我發現年輕老師上課還是挺有激情的,而且上課的方式和外面的大城市差距也不是很大。”李宗澤說,有些老師會在課堂上開展那些有效教學,受到學生的喜歡。如果學生認真聽,要考上高中的話是沒有問題的。

對於這些西部地區的學校來說,教學質量的提升是個緩慢過程。留守問題的解決更不可能一蹴而就。

(責編:實習生(李璐)、孫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