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海歸啃老10年“巨嬰”讓誰尷尬

2019年07月17日09:01 | 來源:北京青年報
小字號

江蘇南京市民王先生是做生意的,家庭條件不錯。兒子今年34歲,十多年前王先生送孩子到英國留學,兒子從英國留學回來后,一直沒有找工作,整天游手好閑,父子倆為此經常爭吵,有時兒子甚至會和他動手。

不論是送兒子到國外留學,還是給兒子買房,抑或給他買車,父親用自己的財富積累和社會資本,讓孩子少一些“負重前行”的壓力。與許多“沒有背景,隻有背影”的寒門子弟相比,這位可以“拼爹”的年輕人沒有“長安米貴,居大不易”的生存焦慮,隻需要按部就班地進入生活的正軌就好了。然而,出人意料的“海歸兒子啃老10年”,不僅是一個家庭的悲劇,也是一個社會的問題。

在家庭結構小型化的今天,許多家庭並不缺乏對孩子的寵愛,卻難以把握寵愛與溺愛之間的邊界。習慣將對孩子欲望的滿足作為一種情感表達的手段,習慣對孩子百依百順,沒有花足夠的時間陪伴孩子,隻關注孩子的物質生活,卻忽視了對孩子進行精神層面和文化層面的“營養輸送”,讓一些年輕人在生理上早已成年,在心理上依然是一個“巨嬰”。

曾幾何時,“海歸”是一個令人羨慕的身份標簽,自帶精英群體的光環效應﹔現如今,“海歸”泥沙俱下、良莠不齊,“海歸”隻意味著一段生活的經歷與過程,並不意味著出眾的能力與素養。“海歸”並不是一個同質性的整體,而是有著鮮明差異性的個體﹔“海歸”做起了“品蝦師”的有之,在鄉村“發揮作用,實現價值,贏得尊重”的有之,渾渾噩噩的“海歸”有之,身陷囹圄的“海歸”同樣有之。

對於不少中國人而言,人生的意義往往是有幸福美滿的家庭,有引以為傲的子女,然后就是為了家庭甚至子女而活﹔這必然會涉及到形形色色的人際關系,需要把這些人際關系處理得很好。“海歸兒子啃老10年”背離了父親的期望,引發父子之間的矛盾。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習慣了依賴父母,習慣了向父母無節制索取的“巨嬰”,說到底也是父母溺愛的結果。父母對子女百依百順,最終會讓子女成為一個“不幸的人”。“巨嬰”是錯位家庭教育的產物,和家庭經濟狀況並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一些平民家庭盡管物質生活談不上豐盈,依然也會培養出“巨嬰”。(楊朝清)

(責編:實習生(褚昕嵐)、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