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中國美院創新思政課模式——

“開門辦課”拓展新空間(在一線)

江 南 方 舟
2019年06月23日06:0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4月末,漫天星光,青山環抱,浙江省仙居縣白塔鎮東橫街村的文化禮堂裡,一堂特殊的思政課正在進行。講台上,中國美術學院思政理論課教師龔華平、朱文信和東橫街村支書許子兵一起,圍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以精品奉獻人民”的文藝工作要求展開熱烈討論。禮堂裡,美院年輕學子圍攏來,從自然保護到環境倫理,從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到鄉村振興,踴躍發言。有學生感嘆,不同於學校傳統課堂,在這裡,與村民、與鄉野、與火熱生活融成一片,思路也格外靈動。

  在今年4月的學生專業下鄉實踐中,中國美術學院思政理論課教師分赴仙居、南潯、鬆陽等7個下鄉採風點開展授課。課上,同學們共同探討國情時政,還有學生以手繪的形式把這些鄉野間的思政課堂畫面記錄下來。

  自2016年起,該校嘗試將思政課堂下鄉與一二年級學生每年為期3周的專業下鄉實踐教學結合起來,把課堂“搬出”學校、入駐鄉村,探索思政教學引導專業實踐,專業實踐滋養思政教學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為了全方位延展思政師資,學校踐行“開門辦課”思路,邀請參與社會公共文化建設的專家學者、政府部門工作人員、農村黨支部書記、返鄉創業者、地方志編纂者、普通村民等走上講台,成為學校思政課堂上一支特殊的教學力量。

  “像這樣‘星空下的思政課’,是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融合。”龔華平認為,兩者的結合,既整體提升了思政課的魅力和其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又有效引領了專業實踐的效率和思想層次、創作水平。

  在桐廬縣下鄉實踐點,一場以美麗鄉村為主題的寫生作品展正在舉行。以當地山、水、人、物、景為主題,美院學子通過現場寫生、手稿記錄、組織訪談等形式,記錄當地的人文風貌與鄉村變化。

  “聽了思政課老師的講解,我開始去關注這個村子的歷史與發展。這是一方生機勃勃的土地,並不僅僅是我們畫筆下的客體。”中國美術學院專業基礎教學部造型分部學生謝池柳說,“中國的鄉村很美,我們要用自己的畫筆把她的美傳播出去,吸引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她,保護她,建設她。”

  朱文信說,“借助下鄉的機會,引導‘00后’大學生關注鄉村的現狀與歷史,能讓他們感知鄉村,感知中國,從而激發他們改造鄉村,建設祖國的情感和社會責任感。”

  藝術學子反哺鄉土,以藝術的力量助力鄉村振興,中國美術學院的思政下鄉走出一條特色路子。

  作為藝術院校助力鄉村振興的載體,2018年4月,中國美術學院和仙居縣共同成立了仙居鄉村振興學院。建筑學院年輕教師任天說:“對於鄉村來說,設計參與是一種互相陪伴,陪伴美麗鄉村一起成長。”

  許子兵深有感觸:“2014年前,大部分村民外出打工,村集體收入為零,到了2016年,順應全域旅游發展趨勢進行了整村改造提升,特別是引入了中國美術學院師生團隊之后,打造‘文化禮堂’、‘三棵樹’村內公共空間。目前全村有農家樂16家,床位400余個,村集體年收入達到50多萬元,民宿經營戶年均收入達10萬元以上,黨組織也進一步煥發出活力。”

  “藝術如果脫離了我們腳下的土地,遠離了火熱的生活,無視了廣大人民,那就失去了血肉、失去了筋骨。我們要主動走進生活深處,在人民中體悟生活本質,吃透生活底蘊。”一次以《藝術的理想與理想的藝術》為題的研究生思政課上,中國美術學院黨委書記錢曉芳的話,深深打動了藝術學子。


  《 人民日報 》( 2019年06月23日 05 版)

(責編:李楓、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