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鄉村振興高校大有可為

2019年06月19日08:42 | 來源:中國教育報
小字號

未來,高校不僅要通過組建研究鄉村振興政策實施的專門機構和團隊,更需要結合國家的精准脫貧等重大戰略和重大需求,為實現包括全體農村居民富裕生活在內的“美好生活”目標,繼續提供有價值的智力服務。

日前,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系統解讀《高等學校鄉村振興科技創新行動計劃(2018—2022年)》,介紹高校在農業農村發展過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和服務鄉村振興的最新進展。在站起來、富起來的過去,高校通過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社會服務等為農業農村發展的歷史性成就作出了積極貢獻﹔在強起來的鄉村振興新時代,高校依然可以聚焦人才培養,奮發有為。

發揮高校人才培養傳統優勢,助力鄉村人才振興。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強調,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和關鍵,“要創新鄉村人才工作體制機制,充分激發鄉村現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鄉村創新創業”﹔“要積極培養本土人才,鼓勵外出能人返鄉創業,鼓勵大學生村官扎根基層,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保障”。為此,《行動計劃》對高校科技創新服務鄉村振興作出總體設計和系統部署,出台系列具體舉措,提出要通過抓好涉農專業學科發展建設、完善涉農人才培養體系,布局一批鄉村振興領域創新平台等,通過5年左右的時間,使高校成為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培養集聚高層次人才的高地。

一方面要提高鄉村本土人才的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水平,繼續通過全面普及高中、重點通過中等職業教育途徑,讓農村新增勞動力更好接受高中階段教育﹔繼續通過師資隊伍建設提升鄉村基礎教育質量,特別是面向深度貧困的邊遠民族地區,優先面向民族生源,加大定向招生、定向培養、定向上崗的民族師資培養力度。另一方面要聚社會英才,助力鄉村發展。可以大力引導、鼓勵高校,通過直接培養、聯合培養、派駐青年骨干人才等方式,幫助涉農職業院校培養一批學科帶頭人,瞄准地方經濟結構、產業發展需要,開展有針對性的專業建設和發展。同時,進一步細化落實各類專業技術人才扎根基層、服務鄉村的扶持政策措施,通過編制、職稱評定、工資和福利待遇,特別是住房保障、子女入學、社保銜接等方面的政策,解決好人才下得去的難題。

發揮高校科學研究集聚優勢,大力開展面向鄉村振興的科研服務。新時代以來,高校探索了“專家大院”“科技小院”“科技大篷車”“百名教授興百村”等多種農業科技推廣的新做法。39所高校的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共建設了各類試驗站300余個,院士、專家工作站500余個,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中國農業大學的相關研究團隊探索了“巢狀市場”小農扶貧模式,通過直接對接城鄉的需求者與生產者,為農民持續增加收入探索了一條有效路徑。通過舉辦社區大學,重新激發鄉村留守人口和鄉村教師活力﹔改造閑置校舍,開放和保護各地有特色的非物質農業文化遺產,不同學科的大學教師利用自己的研究專長,也在積極服務鄉村振興。

發揮好高校科學社會服務功能,大力開展面向鄉村振興的政策研究。誠如《行動計劃》的部署,政策是如期全面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有力保障。當前,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為總方針,我國基本形成了覆蓋農業農村農民生產生活方方面面的完整鄉村政策體系,如何有效實施這些政策是關鍵。據報道,目前已有30余所高校制定了服務鄉村振興工作方案,13所高校成立了鄉村振興學院。未來,高校不僅要通過組建研究鄉村振興政策實施的專門機構和團隊,更需要結合國家的精准脫貧、建設創新型國家、區域協同、可持續發展等重大戰略和重大需求,面向鄉村振興過程中的產業發展、環境保護、移風易俗、有效治理中的熱點、難點問題,為實現包括全體農村居民富裕生活在內的“美好生活”目標,繼續提供有價值的智力服務。(周秀平)

(責編:王子文(實習生)、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