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本科教育:承載著走向未來和一流的雙重使命

吳朝暉
2019年06月18日08:40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本科教育的未來

【思想匯】

編者按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革命和教育革命加速會聚,全人教育思潮引領全球教育變革,國家更加呼喚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培養什麼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作為教育強國的基礎和高等教育的起點,本科教育是凝聚人心、完善人格、開發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重要一環,也是奠定大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和人格基調的關鍵一站。隻有發展好本科教育,才可能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因此,本科教育承載著走向未來和一流的雙重使命。

1.以本為本是時代要求

近千年的大學發展史告訴我們,人才培養是大學的本質職能,本科教育是大學的根和本,世界一流大學無不是將本科教育放在發展的重要戰略地位,將培養一流本科生作為堅定目標和不懈追求。近年來,世界一流大學主動適應信息技術與認知科學給教育教學帶來的變化,更加重視以學生為中心的本科教育,如哈佛大學自2018年起實行新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更加強調本科生的通識教育﹔斯坦福大學提出了“2025計劃”,進一步探索開環大學、軸翻轉(將“先知識后能力”反轉為“先能力后知識”)等未來本科教育模式。可見,全球形成了重視本科教育的共識,正共同迎接教育變革。

一是新的通識教育理念正在興起。這種通識教育更加強調傳授寬厚的知識、鍛煉卓越的能力、培育全面的素質、塑造健全的人格,同時要求知識的廣度和學習的深度、跨學科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指引學生既要學會開放協作,又要善於自我突破。

二是開環教育體系正顛覆傳統培養模式。這種體系使大學教育更加開放,在時間上突破入學年齡和就讀年限的限制,在培養方案上突破整齊劃一設置課程等限制,形成了內外教育教學資源充分鏈接共享的格局。

三是翻轉課堂等方式正引發教學革命。教與學的形態不斷被重塑,以學生的能力培養為中心的探究式、個性化、參與式教學等形式被迅速推廣,師生互動更加普遍,教育結構、教學單位得以重構,個性化培養、學生技能需求的精確對接成為可能。

圍繞上述變革需求,高校需要盡快形成匹配一流本科教育的培養模式、教學方法、資源體系和辦學空間。

首先,要推動培養模式改革。高校應不局限於培養特定學科的專業人才,需要更加注重通識教育,更加注重與經濟社會協同育人,更加注重能力、素質、人格培養,推動“通”“專”融合、“通”“跨”融合成為主流。

其次,要推動教學方法創新。高校應以新的教學思想和技術手段深度改造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讓師生成為學習和探究的共同體,大力推行開放式、個性化的在線教育和體驗教學,倡導基於項目的本科生研究性學習。

再次,要推動資源體系開放。高校應推動教育教學資源由封閉轉向共享,開拓本科生的國際化視野,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服務面向,形成全球流動的格局。

最后,要推動辦學空間拓展。高校應不斷提升本科對外教育水平,加速教育教學活動場所的全球移動和線上“遷移”,通過信息網絡的放大作用及認知技術的增強作用,進一步擴展傳統辦學空間、打造新型學習空間,實現多次數、多地點學習和不同群體的共同學習。

2.教育思想需要更加解放

發展一流的本科教育教學需要解放思想,進一步創新工作思維,以更高的本科教育質量提升高校的核心競爭力。

一要有整體思維,必須系統審視、總體把握人才培養的結構與體系,改變本科教育條塊分割、單兵作戰現象,積極運用系統方法,加快構建學科、教學、教材、管理、思想政治等五個子體系。

二要有開放思維,必須以發展視角把握人才培養的規律,敢於擺脫教育教學的路徑依賴,積極運用求變方法,進一步推進國際培養、開放辦學等,實現本科教育的模式創新與跨越發展。

三要有卓越思維,必須高標定位,以一流標准把握人才培養的要求與方案,勇於參與全球本科教育競爭,積極運用求優方法,將本科培養方案做得更優,將本科培養專業做得更強,將本科培養特色做得更鮮明。

四要有實踐思維,必須及時調研本科教育教學存在的深層次問題,以教育實踐來驗証教育理念,善於發現、甄別本科人才培養中的共性與個性問題,從校情出發探索符合本校特點的一流本科教育體系。

因此,要著眼本科教育的目標、需求和問題,對標世界一流大學本科教育,進一步落實院系主體責任,發揮院系在本科教育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建設一流專業、培養一流人才、提供一流保障,加快構建開環整合的人才培養體系。

一是堅持“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標准。要重構人才培養標准和方法,培育符合時代精神氣質和能力素質要求的優秀人才。要推動知識、能力、素質與人格的有機結合,將人格塑造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是堅持“整合培養、系統推進”的路徑。要創新全員育人的培養模式,推動通識教育、專業教育、交叉培養、思政教育深度融合。要構建全過程的教育生態圈,加強課堂教學、校內實踐、社會實習、海外交流等協同培養。要打造全方位的教學新體驗,推進課堂教育、慕課教學、移動學習、網絡平台創新互動。

三是堅持“內外聯動、開環發展”的模式。要促進本科教育前端開環,進一步積極應對教育教學改革,完善生源遴選機制,共享學科資源和校內創新平台,提升管理支持效能。要促進本科教育內部開環,完善生態系統,確保更充分的資源保障、更靈活的選課制度,進一步注重創新創業教育,突出個性化、小眾化培養。要促進本科教育后端開環,聯合社會實踐基地、產學研平台等,充分鏈接行業產業資源,與合作院校等全球合作伙伴共建教育發展共同體。

3.打造一流育人生態

本科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師生等多類主體、學科等多組要素、培養等多個環節、教室等多種資源。發展一流本科教育的核心要義就是要打造最有利於培養本科人才的一流生態,通過體系化的布局,讓各類教育教學主體、要素、環節和資源高度匹配本科生的成長需求,最大化地發揮育人功效,實現學科與專業、教學與育人、教師與教學、資源與保障四組關系的密切協同。

一是提升一流學科對一流專業的引領性。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是相互融合、相互支撐、相互促進的統一體。要控制專業總量,優化現有專業,推動學科內的專業整合發展,鼓勵同專業學生差異化發展。要結合學科評估等情況探索專業預警和退出機制,布局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等戰略新興專業、交叉復合專業,積極設置前沿和緊缺本科專業。要及時將學科建設的優勢轉化為課程提質、教師賦能、教材升級、教法改進的有效資源,以學科的交叉會聚推動“通”“專”“跨”的培養模式,通過建設海外學科伙伴來帶動國際化培養方式,讓學科育人蔚然成風。

二是提升本科教育教學與人才培養要求的適應性。在生源質量上,要樹立全面的招生質量觀,將高校辦學優勢轉化為招生優勢,進一步完善招生工作體系和隊伍﹔對接新高考改革,優化各類招生計劃,做好高中教育與大學教育的有效銜接。在培養模式上,要建設一流學習社區,強化體育、藝術教育,突出養成教育和生活德育,深化“雙創”教育﹔注重多元融合和個性化培養結合,不斷強化分類別拔尖培養、跨專業交叉學習等形式。在課程建設上,要充分認識課程在人才培養的基本載體地位,突出質量核心,完善課程內容、運行、考核等標准,建立健全教授為本科生授課等制度,重構高質量通識課程,推進課程提質增效﹔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探索教與學、教與研協同的新機制。在生涯指導上,要圍繞海外升學深造、國家重點單位就業、國際組織實習任職、中央部委和各省市選調生等重點方面,加強學生就業、深造等領域的資源整合和部門聯動,分行業、分地區推進前瞻布局、前移指導、前置對接,做好后續追蹤、后續關懷、后續支持。

三是提升人才隊伍對教育教學的主體性。教師是育人主體,一流本科教育必須充分發揮教師投身教育教學的主動意識與主體作用。要激發教師的教育教學熱情,重塑教育教學生態,營造尊師重教氛圍,完善教學激勵政策和表彰制度,廣泛開展混合式、探究式、參與式教學,多維度考評教學規范、課堂教學效果、教學改革研究等實績,讓教學實績在聘崗晉升、評獎評優、薪酬體系中充分體現。要促進教與學的良性互動,依托教師發展中心等平台,進一步提升廣大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引導教師將學科研究新進展、實踐發展新經驗、社會需求新變化及時轉化為教學內容。要完善學習評價機制,加強教師對學習方法的研究和科學指導,促進學生的自主性學習和研究性學習,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能。要常抓師德師風建設,堅持以師德師風作為教師素質評價的第一標准,對師德失范行為在職稱職務評聘、評獎評優、崗位聘任中實行“一票否決”,引導廣大教師充當人才培養“主體”、擔當立德樹人“主角”、聚焦教育教學“主責”、站好教育事業“主場”,為一流本科教育建設提供強大力量。

四是提升資源配置對人才培養的保障性。一流的本科教育離不開多元化的支撐保障條件,必須從創新學習空間、改進質量體系和優化資源配置等方面加大對本科教育的支持力度。要打造新型學習空間,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大力建設線上教學平台,進一步創新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營造泛在開放的學習環境,使教學更加個性化、管理更加精細化、育人更加科學化。要完善教育教學的質量評價和控制系統,自覺優化教育教學的質量標准,改進“教學-思政”兩維和“院系-專業-課程(教師)”多級的本科教育質量評價體系,健全教學督導機制,強化學科、專業和教學工作評估,完善相應淘汰機制。要優化教育教學資源配置,加大智慧教室、實驗實踐教學中心等教學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進一步完善支持本科教育教學的政策、資源體系,逐步建立多渠道的教育教學投入機制。

國以人興,政以才治。本科生是最具潛力的人才,隻有加快發展面向未來的一流本科教育,才能源源不斷地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作者:吳朝暉,系浙江大學校長)

(責編:何淼、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