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彭 飛
2019年05月31日08:4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人民論壇)

一顆種子很難抵御鹽鹼,但千千萬萬顆帶著感情的種子卻能依靠科技的力量,變坑窪鹽鹼地為平川良田。中國農業大學師生接力幫助河北曲周從千年鹽鹼灘變身“米糧川”的故事,猶如一個“看得見的哲理”,譜寫出科技為民、科學報國的生動詩篇。

歷史上的曲周飽受旱、澇、鹼、咸綜合危害,“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隻聽耬聲響,不見糧歸倉”,是一個連“老鼠路過都會含著淚離開”的地方。從1973年農大人來到曲周鹽鹼最厲害的張庄村建立“治鹼實驗站”開始,46年來,農大師生靠著頑強毅力和堅定信念,持續把“改土治鹼、造福曲周”的科技興農事業發揚光大。習近平總書記期許,“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扎根曲周的農大師生,無疑是這一要求的積極踐行者。

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民生賴之以興。“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曲周的巨變,正是得益於對農業科技的充分掌握、恰當使用。曲周老百姓回憶,46年前,農大師生“挽著褲腿,背著自己的行李,蹚著泥水進村”﹔他們與老百姓一個鍋裡吃飯,“一身泥、一身汗”地在鹽鹼灘上摸爬滾打。農大師生所孜孜以求的,概括起來就是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人民的需要和呼喚,是科技進步和創新的時代聲音。”農大師生的事跡啟示我們,推動科技創新、科技報國,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真正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科技創新的落腳點。

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學問賴之以成。從最初的改土治鹼,到幫助編制農業發展規劃,再到推動產業化經營、綠色發展,農大師生始終聚焦曲周農業生產中的實際問題,用科研創新服務鄉村振興、“三農”發展的現實需要,讓學問走出書齋,散放出強烈的實踐之光、科技之美。“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科學研究不單純是書齋裡的創造,也是實踐經驗的凝結,而廣袤的基層大地,恰有取之不盡的科研素材。在經濟和民生需求中體現價值,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知識分子大有可為也大有作為。

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人才賴之以強。46年來,曲周實驗站先后走出兩任農大校長、3位院士,培養出50多名教授、500多名研究生,也為當地貢獻了5000多名農業技術人員。源於曲周的“科技小院”模式已經走向全國,讓300多名研究生長期在農村、農企一線“零距離”學以致用,成長為懂農業、懂經營的科研人才。“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廣闊的田野是最好的授業課堂,也是最廣的成才舞台。農大在曲周探索出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育人模式,為培育時代新人豐富了實踐路徑。

“纖纖不絕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農大師生急國家之所急、解發展之所難,用實際行動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賦予了科學研究強大生命力,也在祖國大地上書寫下精彩人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科技報國的遠大抱負,發動科技創新的強大引擎,向著世界科技強國不斷前進,我們一定能為實現億萬人民的偉大夢想奠定更為堅實的基礎。

(責編:李依環、曹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