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跑贏控輟保學和農村學校建設最后一公裡

——全國控輟保學暨農村學校建設工作現場推進會綜述

2019年05月30日09:35 | 來源:中國教育報
小字號

控輟保學和農村學校建設是提升農村義務教育辦學水平的兩項重要工作,事關農村適齡兒童受教育權利,事關脫貧攻堅大局,事關教育現代化的實現。

2020年,我國教育將完成農村貧困人口義務教育有保障、全國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5%、基本消除大班額、基本補齊兩類學校短板等一系列硬指標。教育的每個百分點背后都是成千上萬的孩子和家庭,百年未遇之大變局將中國推到了科技、教育、人才競爭的最前沿,每一個孩子都關乎著中國的未來。

在這一決戰決勝階段,近日,全國控輟保學暨農村學校建設工作現場推進會在青海西寧召開,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一把手齊聚青海西寧,以現場觀摩、視頻看現場、分組討論等方式,交流控輟保學和鄉村小規模學校、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經驗。

高位統籌、部門聯動,壓實地方政府主體責任

坐落在青海湖湖畔的青海共和縣青海湖民族寄宿制學校是一所典型的深牧區學校,校園背后的連綿雪山,是學校勸學的主戰場。青海山大溝深、地廣人稀,尤其是在民族和農牧地區,控輟保學面臨行路難、找人難、勸返難等復雜現實。在這種情況下,青海勸返的學生佔比達到98.31%,全省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6.85%。

會上,青海省相關負責人介紹,高位推動,建立多部門參與的聯動機制,是青海開展控輟保學攻堅戰的重要啟示。

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義務教育控輟保學工作,省委書記、省長反復強調,常務副省長先后40余次批示,深入基層督導調研控輟保學工作,對21個重點縣主要領導進行約談。省政府與各市州政府簽訂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目標責任書,層層壓實責任,實行挂圖作戰,有效推動了全省控輟保學工作。

“抓不好就是瀆職和失職!”貴州黔西南州相關負責人介紹,作為控輟保學工作的主體責任人,黔西南州各縣(市、新區)黨政領導在全州脫貧攻堅推進會上反復強調控輟保學工作重要性,部署開展專項行動,對6—16周歲人員開展地毯式排查,精准比對,摸清底數、找症結、挖根源,列出問題清單,建立工作台賬,實行銷號管理,對工作不實的問責。

控輟保學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統籌多部門的力量共同解決問題,是各地形成的一條重要經驗。

在黑龍江,公安、司法、財政、勞動等部門依法採取行政、經濟等手段,動員和強制輟學學生返校復學,政府、村委會、學校、家長積極參與,形成了全社會共同關心支持學生完成義務教育的良好氛圍﹔建立包括縣(區)長、縣(區)教育局長、鄉(鎮)長、村委會主任、校長、家長、師長在內的“七長”責任制,是陝西全面摸排、不漏一人的關鍵,形成了各司其職、協同配合的機制和氛圍。

發揮督導的力量是壓實地方責任的有效手段。青海加大督導力度,重點跟蹤、督辦重點縣,實行控輟保學安置考核評估,將控輟保學納入地方政府及其主要領導考核內容,建立控輟保學約談制度和通報制度,先后約談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領導30余人次,督促工作落實﹔江蘇將各地義務教育控輟保學開展情況納入設區市政府履行教育職責考評工作規程和考評指標細則,建立控輟保學動態監測機制,將失學人數超過200人的10個地區納入重點監測范圍,定期公布監測結果,長效監管監控。

兜底線,打通鄉村教育神經末梢

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是我國教育體系的“神經末梢”,是教育現代化最難啃的“硬骨頭”。2018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全面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的指導意見》,對全面加強兩類學校建設作出部署,提出到2020年基本補齊兩類學校短板,進一步振興鄉村教育的總體目標,努力為鄉村學生提供公平而有質量的義務教育。

科學合理布局學校,穩妥處理撤並問題,是解決農村學生上學遠上學難的前提和關鍵。

山西結合本地人口分布、地理特征、城鎮化進程以及學齡人口流動、變化趨勢,因地制宜開展優化布局工作,動態監測重點縣區、薄弱群體,及時調整教師、學位等資源配置。

江蘇配合重點發展鎮、特色小鎮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系統謀劃學校布局調整,把有學上、好上學、上好學的要求緊密結合起來,防止產生“真空”和“盲區”。涉及小規模學校撤並的,江蘇按照“科學評估、應留必留、先建后撤、積極穩妥”的原則,設置過渡期,妥善做好銜接,化解社會矛盾。

在合理規劃的基礎上,各地瞄准薄弱環節和關鍵領域,不斷補齊兩類學校辦學條件短板,在經費投入、教師編制等方面向兩類學校傾斜。

山東堅持標准先行,在2017年修訂的《山東省普通中小學辦學條件標准》中專門增加了農村小規模學校及教學點辦學要求,全面推進學校標准化建設。在統一城鄉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准基礎上,山東進一步細化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准,構建起生師比和班師比相結合,特殊情況適當傾斜的編制核定標准。

河南義務教育學校數、在校生數均居全國第一,近年來,河南以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為突破口,提出“十三五”期間,凡是無寄宿制小學或不能滿足寄宿需求的鄉鎮,至少改擴建或新建1—3所農村標准化的寄宿制學校。

“2016年以來,河南投入專項資金22億元,新建、改擴建農村寄宿制學校1503所,極大改善了近50萬名農村留守兒童及其他農村少年兒童的學習和生活條件。同時,河南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從2017年開始,河南省財政每年拿出5000萬元,對完成改擴建或新建的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進行獎補。”河南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說。

甘肅依托“全面改薄”項目,2014年以來投入49億元改善鄉村小規模學校辦學條件,為邊遠農村地區、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學校購置音體美器材和實驗設備5萬余套,為開足開齊美育、實驗實習等課程提供了必要保障。

師資是建設好兩類學校的重要方面,吉林連續10年實施“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每年為鄉鎮及以下農村學校補充3000名特崗教師,農村教師隊伍結構得到較大改善﹔廣東大力實施“強師工程”等,2012—2018年安排“強師工程”地方獎補資金13億元,其中90%補給欠發達地區。

提質量,讓鄉村孩子在家門口上好學

我國義務教育發展進入了新階段,要辦“更好的教育”,實現更加公平更有質量,不僅要求切實保障每一名適齡兒童都能享有接受良好義務教育的機會,同時也要進一步縮小城鄉、區域、校際、群體之間的教育差距,提高農村教育的吸引力。

實施教育扶貧,必須把農村學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學質量的短板補上來。湖北出台《關於推進學區化集團化辦學的指導意見》,推進辦學模式改革,形成了城市學校帶動鄉村學校、中心學校帶動小規模學校、優質學校帶動薄弱學校的辦學格局,全省參加學區集團辦學的學校達到30.54%。

重慶針對部分因管理不善、教育質量不高導致學校吸引力不強的情形,著力抓實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准,全面規范義務教育學校辦學行為及課程實施行為,將兩類學校納入優質學校對口幫扶,建立健全市級、區縣級、校級對口幫扶機制,基本實現對口幫扶全覆蓋,大力推行學區化管理、集團化辦學,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全市學區化、集團化辦學佔比達到42%。

青海西寧市2016年陸續將27所城區優質學校與15所鄉村薄弱校組建為12個城鄉義務教育集團,按照管理互融、師資互派、教學互通、文化共育的機制推動鄉村學校辦學提質。“把好學校辦到了家門口,最大的成效是有270個孩子回流到了鄉村學校。”西寧市教育局集團化辦學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說。

一根網線,一塊屏幕,為農村學子打開了了解世界的一扇窗。班班通、在線課堂、智慧學校建設……各地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借力技術的力量,把優質教育資源送到廣袤農村大地。

安徽將教育信息化的工作重點落在了農村中小學,予以政策、項目、資金等傾斜。近3年,安徽投入教育信息化資金53億元,其中七成用於農村中小學,省級財政撥付1.5億元用於在線課堂常態化教學應用,實現了教學點全覆蓋。

湖北近3年來安排經費18.7億元用於改善農村邊遠地區學校信息化基礎設施,各級財政累計投入30億元用於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建立健全教學點網校經費和教師保障機制,建成省級監管平台,在解決小規模學校開齊開足開好課程問題上取得突破。

不盲目追求高大上,立足農村現狀打造小而美的鄉村學校,吉林農安縣近年來大力實施“溫馨村小”創建工程,在公用經費、師資等10個方面對村小進行政策傾斜。目前已有32所學校出現了生源回流,28所村小教學質量高於中心校,82名中心校教師主動到村小任教。

山西充分發揮鄉村小規模學校多為小班教學,農村寄宿制學校全天候育人、農村教育資源豐富的獨特優勢,推動學校構建多樣化的教學風格和辦學品牌,打造更多家門口的好學校,以保障義務教育為核心,建立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共享機制,全省117個縣(市、區)全部開展了義務教育辦學模式改革。(王家源 王英桂)

(責編:王子文(實習生)、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