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本網原創

規范和思想是學術寫作的“鐵門檻”

——“學術寫作會診”討論會在清華大學李文正館舉行

2019年05月24日13:58 |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
小字號

人民網北京5月24日電 “學術寫作會診”討論會5月23日在清華大學李文正館舉行。清華大學哲學系肖鷹教授、孫晶助理教授、袁艾助理教授與十余名學生共同參與了這次討論。討論會由孫晶主持。

袁艾首先在討論會上做了發言,為大家介紹了她在英國牛津大學的學習經歷與收獲、牛津大學學術寫作的規范要求,以及她自己從事學術寫作的經驗心得。她以清華大學哲學系碩士研究生陳飛的學術論文《席勒美學中的時間問題》為“會診對象”,事先要求每位參加會議的學生在認真閱讀論文的基礎上撰寫300字的論文摘要,在會上對同學們的摘要逐一進行點評,指出其中存在的學術寫作規范方面的不足,還對每個與會學生的學術寫作訓練提出了針對性建議。

袁艾以自己一篇學術論文的論文摘要為例,詳細分析了學術寫作中應該注意的細節事項。她談道,論文摘要的寫作非常重要,論文摘要好比一篇學術文章的“門臉”,好的摘要會吸引讀者來深入了解這篇文章,而不合格的摘要則可能讓讀者對這篇文章望而卻步或者視若不見。一篇合格的論文摘要,應該注意邏輯的清晰、觀點的突出,要說明白這篇論文的創新所在與價值所在。論述一個問題,要盡量具體化,不能空泛。比如談對一個問題有新的見解,一般需要首先簡要介紹此前學界是怎麼認識這個問題的,相比之下自己的突破與創新表現在什麼地方,這個新的見解對解決這個問題貢獻了什麼。同時,在論文摘要寫作中,要盡量避免使用一些文學化的、模糊化的詞語,遣詞造句力求精煉准確。而且,論文摘要的寫作不能是對文章內容的簡單重復,而要在把握文章主旨的前提下,對文章的核心思想予以總結與概括。袁艾還鼓勵與會同學多寫一些書評,從寫好書評開始,鍛煉自己對學術論著的總結與概括、敘述與評論的能力。

隨后,肖鷹教授做了發言。肖鷹談道,通過閱讀大量的博士論文,感覺現在的學術論文寫作普遍存在兩個病症:第一個病症是缺少規范意識,這正是召開“學術寫作會診”討論會的原因所在,希望每一位學生都從嚴要求自己,嚴守學術寫作的規范,不能天天與學術文章打交道,動起筆來卻還是一個門外漢。第二個病症就是缺少問題意識。很多學術文章看起來洋洋洒洒,下筆千萬言,但是讀過之后總讓人感覺沒有“勁”,就是因為這些文章缺少問題意識,沒有發現問題、思考問題,進而解決問題。而缺乏問題意識,有時候是因為作者不願意去發現問題,更多時候則是因為作者不能夠去發現問題。之所以不能夠在學術上發現問題,其原因則在於作者的視野不夠、學識不夠、思考不夠。由此,肖鷹表示,在哲學專業體系中,一定要系統閱讀一批歷史確認了的經典著作,對諸如《庄子》《理想國》這樣的哲學基石性著作,更須深入學習,直到刻骨銘心。隻有站立在這些永恆的思想基石上,做學問才不會東倒西歪,才有終身受用的看家本事。學術寫作能力不行,歸根到底,還是因為沒有把經典讀透,缺少人類思想的偉大基因。

肖鷹還對與會學生提出學術寫作的三點希望:第一是寫作學術文章一定要思路清晰,邏輯縝密,努力做到無懈可擊﹔第二是寫作文章要努力做到有新意,有新意,文章才有意義﹔第三是多選擇一些適合自己的經典范文來讀,反復讀,讀明白,體會文章的精華,然后吸收進自己的學術寫作之中。

在討論會上,肖鷹向學生們講述了自己的學習體會:“‘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黑格爾特別推崇這句箴言。我上大學時讀到黑格爾著作中對這個箴言的闡發,深受啟示。哲學家所追求的,恰恰就是對既有和既知事物的新理解、新思考。哲學是思想的職業。歸根結底,學術寫作就是要在前人的貢獻之上,思考與發現一點新問題,然后在這個問題上做探討。”

研討會上,與會學生圍繞“學術寫作的規范要求”“如何提高論文寫作水平”“如何做到學術論文的視野寬泛”“如何讓自己的論文受到不同領域讀者的關注”等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談論,大家都表示收獲很大,對如何寫好一篇學術論文有了新的理解與感悟,而且增強了提高學術寫作能力的信心。

(責編:李依環、文鬆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