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高校改革寧要“微詞”不要危機

2019年04月22日09:34 | 來源:中國教育報
小字號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巍巍上庠,國運所系。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改革是唯一的選擇。沈陽工業大學的改革勢在必行、刻不容緩,但也困難重重。

寧要“微詞”不要危機

改革是一門實干學問,也是一場價值觀的較量。改革既觸動利益也觸碰靈魂、考驗人性。漠視改革或許是因為恐懼未來,恐懼未來是因為不理解,不理解是因為不能理解或者不願理解。20年前的沈陽五愛市場和10年前的三好街也不認為有一天會面臨今天的挑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譬如學位點的撤銷、專業的增減是教育供給側的法則,體現的是質量和市場導向,但仍有人認為學校不顧老師飯碗“砍”專業。高考制度改革正在逐年完善,人民群眾對高等教育的需求已經從“要上大學”走向“要上好大學”。照顧了少數人一兩年的飯碗,可能貽誤改革最佳時機,影響了大多數人更多年的飯碗。我們寧要“微詞”,不要危機。不改革,學校和事業發展就會有危險。這不是危言聳聽,看似風平浪靜,實則暗礁重重,不願意做個體手術很可能要迎來集體葬禮。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沒有永遠保持原地的可能。

不迷信昨天的太陽

面對啃硬骨頭的改革難度,“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改革認識和突破利益固化的改革勇氣缺一不可。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節奏已十分清晰,高校走外延式發展道路已難以為繼。就拿高等教育的經費來說,更多地轉向了從競爭性撥款中去爭取資金。我們要堅持問題導向,直面和破解我們所面臨的現實難題,如高端人才的引育、資源配置的優化、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服務能力的增強、分配制度的科學等,“病症”已現,“良方”未出。改革未有窮期,事業永是天地。昨天的太陽無法晒干今天的衣服,但是昨天的雨水卻可以泥濘今天的道路。自從學校上一輪改革以來,關於行政和教師崗位孰更重要、“生時數”是否科學就一直爭論不休,反而教育改革的核心——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卻鮮有提及。正如有的人說的那樣,判斷改革的好壞,唯一標准就是此時此刻我的收入是不是多了,我的付出是不是少了。但我們要始終相信,“三寸金蓮”走不遠,“裝睡的人”也左右不了大勢。

春江水暖鴨先知

改革不是墨守成規地按圖索驥,而是披荊斬棘中的大膽探索,出現一些問題需要修改、完善、校正,這是正常的,也是符合新生事物發展規律的。不能出現一點問題就大驚小怪,甚至戛然而止。改革行至中流,唯有合力劃槳才能破浪前行,哪有把船劃到江心棄槳的道理?改革不但要在存量上敢於沖破阻力,更主要是發現增量。二級管理體制改革的核心是激發活力而不是利益分配,績效改革是為了增強實力而不是加劇紛爭,更不應該是放棄主動做事、積極做事,動心起念皆為利益。一流大學一定是一流學院的集合體,一流學院也一定是一流教師鑄就的。落實二級學院辦學主體地位的規劃設計要修正,但也要大家一起眼睛向外,不能長在深閨人不識,應該春江水暖鴨先知。多出去找“飯”吃,不要老宅在家裡,端著飯碗“等飯吃”“要飯吃”。

功成不必在我

改革涉及利益分割和權利讓渡,不可能皆大歡喜。改革可能得人心也可能得罪人,極有可能工作得分數、測評丟票數,甚至上門鬧的、背后告的、亂造謠的,都不可避免。因為改革往往是兩全訴求,“革別人命”時一片叫好,“革自己命”時立馬質疑。下放責任的時候歡天喜地,讓出權利的時候就推三阻四。但凡成功的改革,無不與改革闖將、干將有關。我們要堅定必勝的理想信念,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不要成為“愛惜羽毛”的逍遙派,成功了功勞落不下,沒成功冷嘲熱諷﹔也不要成為打小算盤的應付派,打太極軟抵制,對自己的事很上心,對單位的事不走心。我們要警惕短期行為損害科學發展,防止局部利益左右發展方向,力避消極懈怠延誤改革時機,所思所慮不僅要有當前的發展穩定,更要有學校事業的長遠穩固。創建一流大學是核心使命,深化改革是身份標識。當前需要的不單是忙於日常工作的精雕細刻,也不僅是陷於繁雜事務的加班加點,而應該是致力於改革創新的新擔當新作為。

山不就我,我來就山。一流大學不是等來的、喊來的,而是靠我們拼出來、干出來的。正如孫中山先生所言:“既不可以失敗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難而縮步。精神貫注,猛力向前,應付世界進步之潮流,合乎善長惡消之天理,則終有最后成功之一日!”(劉自康)

(責編:張瑜(實習生)、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