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教科研如何解開第一個“結”

2019年04月10日09:33 | 來源:中國教育報
小字號

學校教育科研常遇到三大難題:第一個難題是選題,譬如選題缺少前瞻性、在低水平上重復、缺少實際應用價值。第二個難題是教師參與,譬如教師做研究缺乏內驅力、主動性不夠、參與的質和量都較低。第三個難題是專業引領,譬如缺少理論的和歷史的厚度、工作停留在經驗整理層面、研究成果不能形成理論表達等。

以上三個難題中,第一個難題最為基本。常見的狀況是:一所學校因為選題不當,結果教師參與程度差,也缺少專業引領的需求。結果項目和課題越多,教師的研究興趣越差。這個惡性循環的起點,就是學校教科研中的選題。

教科研要攻克真問題

學校教科研的常見選題標准有兩個:“熱點”和“特色”。熱點話題如“翻轉課堂”“iPad教室”“校本課程”等,以此類話題為選題的學校,實際上遵循的是“人有我也有”的思路。“特色”選題標准是指學校在教科研中選擇那些“人無我有”的話題,而“××教育”這類表達的流行,就和這種偏好有關。實際上,在“熱點”與“特色”之外,有一大類話題被掩蓋了——那些平平常常、司空見慣的問題,是本地區甚至同類型學校、同一學段的學校都會遇到的難題,雖不那麼受關注,但實際上是真正影響教師教學體驗、學生學習體驗的問題。它們具有一般性,具有研究價值。

實際上,如若研究問題與教師當前工作難題無關,教師對問題是否得到解決並無急切願望﹔研究過程排除本地特殊情境因素,不參考教師的真實思考活動﹔研究成果是一般化的理論,沒有回應本地急切問題,這些都不是好研究。在這樣的研究活動中,教師的介入都不能算是參與研究,而只是作為學校教育的知情者,發揮“線人”作用而已。

學校教科研所適合關注的,應當就是上述一般化的“真問題”。河南信陽市的一所小學,平均班額突破90人。在如此擁擠的教室裡,除了師生的健康很成問題外,許多在小班額班級能完成的教學設計,在這兒都變得困難甚至荒唐,“大班額”是這所學校最基本的校情。而“大班額”現象不僅僅是這所學校獨有的,隨著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的開展,許多城鎮一級的學校班額開始增大。所以,“大班額條件下的課堂教學”就是一個有普遍意義的真問題。

真問題要教師自主發現

在入職前,教師就知道今后教什麼,似乎並無自主性可言。

可以想象這樣的場景:上班伊始,教師拿到一本教科書,像大工業時代的產業工人那樣,匯入教育流水線。在這條流水線上,每名教師都有固定的工位。流水線啟動以后,學生按照既定的順序,由一個工位流動到另一個工位,被裝備上一個個預制件。在完成規定動作之外,不理解也不關心到底為什麼這麼做。

這種“流水線”比喻,還可以繼續豐富:每一個學段,都像是工廠的一個車間。在一個車間剛剛完成的半成品,下一步會接受何種處理,不是這個車間的工人和車間主任需要關注的。幼小銜接、小初銜接、初高中銜接和高中大學銜接的難題,就在於此。

不知為何而做,卻又不得不做,教師對自身工作認同感和掌控感的缺失,是職業倦怠的原因所在。但是中小學教師從事教科研是一項增進教育附加值、讓職業生涯變得更有意義的工作。對真問題的研究會讓日復一日的教學工作,變得不再單調乏味,教學經驗也往往在教科研過程中不斷發展。

例如,螺旋上升式的教材編寫方式,雖在今天被奉為經典,但卻會導致同一個知識領域被打碎的問題,也在客觀上給學生的學、教師的教設置了條條框框。北京一學校的教師就對此問題進行了探究:學生學完“厘米”“毫米”單位后,是否必須等到下一年再來學習“分米”“米”和“千米”?一鼓作氣學完各種測量單位是否可行?這類教師私下琢磨的選題十分有趣,若能進入學校選題范圍則更好。

反思主題要具有一般性

在討論教師反思的議題時,筆者主張“反思主題的一般化”,防止教師反思的“獨特性陷阱”。換言之,反思的問題不是越特殊越好,而應該是越一般越好。一個問題如果是全然獨特的特例,就沒有反思價值。所以,教師反思的主題應當是一般問題的典型案例,而不能是偶然現象。隻有這樣,教師反思的結論才可以獲得超越一時一事的局限。

實際上,真正有價值的問題,總是指向一般問題,如近年來大熱的“國家課程校本化”,指向的是過去十來年“校本課程開發”未解決的教師課程權限小、課程素養差的難題。面對所謂的“熱點”話題,如果看不到它指向的一般問題,結果很可能是蠅附驥尾。

真問題也具有前瞻性。雲南一所小學自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就出版了自己的兒童哲學校本教材,開設了兒童哲學課。當時使用的“兒童哲學”概念,在今天看來也不過時,甚至可以說很先進。但是,這種前瞻性,絕不是因為這個概念來自美國或國內無人提過,而是來源於對小學教育問題的基本判斷。會傾聽、會質疑、會思辨、會選擇,這才是對小學教育的反思結果。

因此,對於學校教科研,不僅要問“研究什麼”,還要問“為什麼研究”。相應地,學校在選題階段不但要搞明白“做什麼工作”,而且要逐一明確“為什麼做這些工作”。(丁道勇)

(責編:張瑜(實習生)、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