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共享優質教育,我們在路上

2019年02月14日08:3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共享優質教育,我們在路上(大家談)

同步上課,一起作業,共同考試……“屏幕與命運”,一對因教育信息化而聯動的組合,持續引發熱議。屏幕能不能改變命運?遠程教育如何更有實效?前不久,教育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教育信息化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這項工作“還在路上,還需要繼續下更大的力氣”。面對技術進步給教育變革帶來的影響,我們邀請了三位教育專家,與讀者一起探索教育均衡問題的解決之道。

——編 者

教育信息化要發揮更大作用,迫切需要在建設、使用、改革、管理四個方面協調推進

通過教育信息化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既需要硬件方面的支持,也需要軟件方面的支撐

互聯網是教育的手段和工具,這決定了“互聯網+教育”時,隻能遵從教育的規律,而不是互聯網的規律

高質量發展教育信息化

瞿振元

當今世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在教育領域,無論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還是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教育信息化都受到高度重視,都以大量投入建成了相當水平的信息化教育環境。

但遺憾的是,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雖有成效,但不如人們期待的那樣高。信息技術對教育公平且高質量的發展有幫助,但還沒有產生“革命性的影響”。蘋果公司創始人喬布斯曾發問:“為什麼計算機改變了幾乎所有領域,卻唯獨對學校教育的影響小得令人吃驚?”這個問題,正是全球教育者需要深入研究和認真回答的大課題。

為什麼教育信息化未能發揮期待的作用?究其實質,是因為現代信息技術並不直接帶來教育現代化,還需要一系列相協調的其他工作,諸如理念變革、課堂革命、師生互動、制度改革等等,這些因素共同作用才能使技術發揮作用。沒有這些深層次的革新,現代化的裝備和技術就隻會是“身外之物”“錦上添花”。

盡管未能發揮期待的作用,但以教育信息化助力教育現代化、促進教育公平且高質量發展是世界教育發展大勢。我國順此大勢,積極推進教育信息化。正如習近平總書記說的那樣:“中國堅持不懈推進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為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

教育信息化要發揮更大作用,迫切需要在建設、使用、改革、管理四個方面協調推進。建設是基礎,沒有這個物質基礎,就談不上信息化和現代化。使用是關鍵,建設是為了使用,不用就成了擺設。改革是動力,推動教育各方面的改革,才能建立起信息化時代的人才培養、教育服務新模式。而實現這一切,都需要以管理來保障。

總之,堅持以建為基、以用為本、以改為先、以管為重,協調推進,就能在更大程度上實現“屏幕改變命運”的夢想,教育信息化就能在推動教育均衡的進程中發揮更加耀眼的作用。

(作者為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原會長)

提升教育水平仍需反求諸己

陳志文

近年來,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匯聚成我國教育發展的強大推力,推進教育現代化前行。然而,如果說一張屏同步好學校的課程,就能明顯提高農村學校、縣城中學的教學水平,這個結論顯然也放大了這張屏的作用。如果按這個邏輯,我們把中國最著名的中學課程在全國直播,我們的教育資源不就均衡了?從實踐來看,顯然是不可能的。

10多年前,有學者聯合人大附中在貴州扶貧,其中一個做法就是把人大附中的課程送到當地,但發現根本沒有辦法直接用,不得不對當地老師再培訓、對人大附中課程進行再編輯后才能用。好的未必適合所有人,直接照搬可能會產生“南橘北枳”的效果。

事實上,每年都有一些窮且益堅的學生考進清華北大。大凡在一線的老師都明白,支撐學校的首先是優秀的生源和優秀的老師,教學相長,良性循環,才有整個學校教育水平的提升。如果僅從欠發達地區出優秀大學生的角度來說,採取綜合措施,留住優秀生源,培養優秀老師,遠比僅僅寄希望於一張屏更實際。

當然,我們不能抹殺教育信息化對教育公平的意義,教育部近年利用信息化手段在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需清醒地認識到,通過教育信息化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既需要硬件方面的支持,如提升教室、實驗室、器材的配備,也需要軟件方面的支撐,如鄉村教師素質的提升等。在技術不斷發展的情況下探索不同的教學模式,才能夠逐步消除教育發展的不平衡。

與其迷信一張屏,更需要反求諸己。要知道,高考使一代又一代人從中受益,給了更多人流動上升的渠道。但最終能否改變命運,還是取決於時代發展背景下個人的努力。

(作者為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

避免技術異化教育

儲朝暉

有了互聯網技術,將它充分且有效地運用於教學是理所當然的。但任何技術都是把雙刃劍,直播課堂也不例外。

放在教育均衡的視野下,互聯網技術可以通過更大范圍的信息傳播,使得原本不均衡的兩地教育變得更均衡,讓更多的人享受更加優質的教育資源﹔同時,如果這種技術使用的方向或者目的發生了偏差,就很可能在客觀上壓抑了相對落后地區教師的自主教學和成長,一段時間后反而可能拉大了兩地的教育差距。

正因如此,對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在教育上的運用,都要不僅僅看到好處、看到進步,同樣需要思考它可能帶來的負效應,防患於未然,因為教育關乎人的命運、關乎社會進步,容不得隨意“試錯”。

應該看到,教育本身的內在邏輯遠比互聯網和人工智能復雜。互聯網是教育的手段和工具,這決定了“互聯網+教育”時,隻能遵從教育的規律,而不是互聯網的規律。遠程教學也好,大數據分析也好,技術手段最終都要服務於教育的本質。

在教育領域使用現代信息技術時,尤其要注意遵循人的成長規律,尊重天性,教學相長,讓學生的能力得到更多元的發展,成為更好的自己,創造更美好的社會。

(作者為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19年02月14日 05 版)

(責編:郝孟佳、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