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教學教育性的本源缺失 教學之患在於“多”字當頭

李志欣
2019年01月18日09:15 | 來源:中國教育報
小字號

由於工作原因,我多年沒有擔任教學任務,心裡有點空落落的。有幾次嘗試兼課,重回課堂,但總被一些瑣事打擾,終沒有如願,一顆心一直惴惴不安。雖然憑借多年的教學經驗,我依然可以指導老師課堂教學,但底氣卻越來越不足,自己要求老師們所做的事情到底合適不合適,心裡沒有一個定譜。於是,選擇一個時機,我下決心返回三尺講台,擔任了一個班的教學。

一開始,自然引來眾多議論和疑惑:校長有時間上課嗎?如果因開會或忙於其他事務,耽誤學生的課豈不是誤人子弟?校長上課能上好嗎?一雙雙眼睛盯著我,一件件事情考驗著我。努力上好課的心情不知不覺聚攏全身,白天沒時間備課,早晚加班﹔沒有機會與學生交流,就通過書面批語和電話溝通﹔怕課堂容量小了,就盡量准備足夠多的內容﹔怕學生知識缺乏聯系與系統性,就多些歸納概括﹔擔心學生不會自主學習,就講一些學習方法與策略﹔自己時間有限,就盡量訓練學生,運用小組機制和兵教兵的方法,把學習權利充分交給學生。結果,不知不覺間,課堂上學生學到不少東西,進步很快。

但在匆匆流逝的時間背后、在忙碌的教學之余,有一個問題讓我體會尤其深刻,那就是原來在課堂上做了很多無用功,每堂課讓學生做的事情太多,課堂被裝得太滿:本來半節課學生就能學好的問題,老師卻拖了一節課﹔本來學生自己會學的,老師卻喋喋不休﹔本來一套題就能達到鞏固訓練目的的,老師卻選了兩套題﹔本來這套題老師隻引導學生破解幾個問題即可,卻從頭講到尾﹔本來講完后應留給學生反思改錯的時間,老師卻把時間佔滿﹔本來應進行聽說讀寫全面訓練的,老師卻顧此失彼、以多勝少﹔本來應耐心傾聽、等待每個學生的發言,老師卻迫不及待地更換他人﹔本來能當堂解決的問題,老師卻寄望於課下……

如此“多”的問題與窘況,讓老師后悔不已,反思后的譴責之心始終伴隨左右。於是,我暗自下決心,今后要從“精”上下功夫,因為教學上的“多”是學生學習的掣肘:老師給予的多了,學生的自主時間就少了,學生的學習權利就會被奪走﹔學生沒有自學的時間,就不會有創新的思維與創造的成果。老師自己准備太多的東西,屬於自己的時間也就少了,少了及時反思的時間,少了一一分析問題和揣摩學生個體的時間,少了精心打磨教學細節的時間。整個教學就會陷於匆忙,一切奔著結果而去。老師沒有自己的時間,就沒有機會提升自己的學養,沒有心思投入到自身的專業素養提升中,不會考慮除了做題之外還會有哪些途徑來實施教學。

時下,很多老師每天忙碌地游走於教室、辦公室之間,忙著備課、忙著上課、忙著批閱習題、忙著與學生見面、忙著考試評分、忙著與人爭時間大量布置作業,甚至忙著擔心課下如果學生不忙自己的學科就忙其他學科。因為忙,教學就失去了教育應有的功能﹔因為忙,教學就變得功利簡單﹔因為忙,人與人之間就失去了情感與個性。更多的老師都相信“多多”益善,學生其實不堪重負。

教學的本質與真諦人人都明白,但在具體的現實情境中,又突然變得糊涂。我不敢說自己是多麼明白,只是再次回到課堂的體驗讓我懂得,一切應從基本和常識開始,隻要把教育中每件事情做到精致,不貪多也能實現好的教學效果。

以上亂象的衍生,背后是當下教學存在的重要問題之一:教學教育性的本源缺失。回顧整個教學發生的歷程,可以看到教學與教育疏離的根源:教育管理與教學實踐對效率與眼前利益的過度追求,造成了教育環境的壓抑與教學主張的封閉。這些現狀亂象的后面,隱藏著老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真相。但是,這些屬於真相的一切有效的思想與行動,以及與之相應的教學改革與創新,卻很容易被忽視。

使教學回歸教育性,致力於“學以成人”的追求,讓每個人收獲成長,必須致力於使整個教育場域成為一個追求共同願景的共同體,使有效教學走向科學、公平和自覺。

(責編:聞佳琪(實習生)、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