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第四次工業革命來了,教育如何應對挑戰?

2019年01月14日07:41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人民網北京1月14日電 (記者 林露)第四次工業革命“鼓聲漸隆”。如果說前三次工業革命,中國是旁觀或跟隨,那麼第四次工業革命,中國或將迎來“彎道超車”的歷史機遇。機遇與挑戰並存,中國教育是否已為第四次工業革命做好准備?基礎教育如何為人才奠基?

站在第四次工業革命出發點上

繼蒸汽機、電力、計算機以后,有人認為第四次工業革命以人工智能為標志。“第四次工業革命,來了。”在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薛瀾看來,第四次工業革命很難找到一項代表性科技,其實質上是物理空間、網絡空間、生物空間三界的融合,是一組技術之間的跨界融合,競相發展,最后推動整個社會發展和技術進步,並對社會發展產生“質”的影響。

也有專家認為,所謂第四次工業革命,是以互聯網產業化、工業智能化、工業一體化為代表,以人工智能、清潔能源、無人控制技術、量子信息技術、虛擬現實以及生物技術為主的全新技術革命。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把握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大勢,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增強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出發點上,中國與發達國家正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

中國2010年就成為了世界第一制造大國。經過多年的發展,正在從產業鏈的低端邁向中高端。人才是科技創新的基石,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勞動者的素質和技能成為革命的有力助推器。教育部高教司有關負責人表示,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推進,產業變革速度非常快,大學尤為需要在一些與產業緊密結合的專業課程上加強與企業合作。

走產教深度融合之路

“第四次工業革命來了,做為一所職業院校,專業設置、課程內容、實踐教學條件、師資隊伍建設等都要積極適應工業革命中產業轉型升級而帶來的種種挑戰。”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電氣工程學院院長蔣慶斌告訴記者。這所創辦於1963年的職業學校,是國家示范(骨干)高職院校,2018年成為江蘇省高水平高職院校建設單位。

蔣慶斌介紹說,在優化專業設置方面,學校增設服務智能制造產業的新專業,如:工業機器人技術、新能源汽車技術等專業。同時,調整老專業,如:在“自動化技術”專業中增加“智能控制技術”。學校還通過組建職教集團、產教聯盟等,形成合力助力發展。在此過程中,學校牽頭組建了“全國機械行業工業機器人及智能裝備職教集團”“全國農機裝備人才培養聯盟”“常州市產業創新聯盟”“蘇南德資企業聯盟”等,通過集團整合政府、行業、企業資源,推進產教深度融合,實施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據了解,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主持了教育部和全國機械行業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標准,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國家資源庫,工業機器人企業生產實際案例庫,牽頭負責江蘇省農機行業專業人才培訓等,形成高職院校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一體化解決方案,在全國起到引領和示范作用。該專業被評為教育部全國職業院校裝備制造類示范專業點,《以職教集團為平台的高職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建設探索與實踐》獲江蘇省教學成果一等獎。

“現在有哪些新的產業形態是源自大學?很少。很多顛覆性技術也並非出自大學。原來一項技術可能支撐100年,現在可能幾個月就會更新迭代。因此,大學一定要有危機感,要主動融入社會之中,密切關注社會發展,按照社會的發展需求來強化自身內涵建設,進而引領社會的發展。”西安交通大學校長王樹國說。2017年,由教育部和陝西省共建的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已經全面封頂,這個總佔地面積5000畝的創新港定位於打造面向全球的科教重鎮,旨在建成“一帶一路”的創新源頭、西部發展的智力引擎、人類進步的精神寶庫。王樹國說,這個港口的使命是讓大學成為高端人才、創新成果和先進思想的集散地。

無論未來技術怎樣發達,機器如何幫助人類提高工作效率,人才是這個社會真正的主角。如何打造一個創新體系,培養具有創新思維的新型人才,提供快速靈活的解決方案來應對隨時出現的新問題,這才是可持續的發展,也是世界各國面臨的共同機遇和挑戰。

讓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

在北京朝陽區一所普通的小學校園裡,校長馬駿帶領團隊開啟了小學生項目式學習。在呼家樓中心小學的倡導下,朝陽區11所學校共同發起PDC教育聯盟,通過項目培養小學生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成為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一種新探索、一股新力量。目前,聯盟校已分布在世界多個國家,成員校超過百所。

新時代也向未來教師發出了時代的呼聲:“主動適應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變革”。在北京十八中校長管杰看來,人工智能時代,“培養什麼人”的問題非常關鍵,未來教師的核心職能就是要培養擁有中華優秀傳統思想文化,有能力與世界建立廣泛聯系,具有世界眼光的中國人。唯有這樣的人才,走入社會后才能承擔起社會責任,用人工智能去創造社會福祉。在科大訊飛輪值總裁吳曉如看來, 人工智能可以將教學變為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輔助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個性化學習,為每個學生提供個性化、定制化的學習內容、方法,從而激發出學生深層次的學習欲望。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國教育史專業博士儲朝暉說,綜合世界各國的情況,可以把人的學習過程分成幾個大的階段。第一個是六歲之前的教育,孩子要玩自主的游戲——自己設計游戲方案、游戲規則,並選擇游戲角色。這個階段,教育的主要目標是通過游戲讓孩子充分地玩,把個人天性中內在的東西激發出來。

到了小學階段,可以適當學一些知識,但是不能有過多剛性要求——一定要孩子學多少東西。目前,我國教育存在的問題之一,就是小學階段剛性要求太多,從小學就開始比考試分數,損傷孩子正常的成長發展。以澳大利亞的教育為例,小學階段沒有剛性學習任務,孩子一邊玩一邊學,教育的主要目標是讓孩子感到學習是快樂的,閱讀是快樂的,鍛煉身體也是快樂的。孩子干一些有趣的事兒,在這個基礎上,再把自己學的東西跟別人進行溝通交流,培養合作能力。

中學階段,澳大利亞也是6年,和我國一樣。這個六年分為前三年和后三年。前三年,讓學生什麼都做一做,比如燒飯,洗衣服、辯論,甚至做衣服,搞一些農業項目等,活動多種多樣。學校會對孩子參加活動的過程進行記錄,並觀察他們參加活動的表現以及個人特點。后三年,分成普通高中和職業技術學校。經過前三年的學習生活,學校就能夠分辨出哪些學生理論思維較強,哪些學生動手能力更強。與我國不同的是,澳大利亞進入職業技術學校的很多學生學業成績很好,聰明靈巧。

“人才之興在教育,人才之衰也在教育。”儲朝暉認為,教育是人才成長發展的基礎。教育辦得好,人才得到成長發展﹔教育辦得不好,人才難以成長發展。在各個學習階段,學生應該學什麼、怎麼學並沒有標准答案。個人成才最關鍵的是其天性得到充分的發展。在個人成長過程中,每個個體都是不斷參與社會活動來了解社會,並找到自己天性與社會需要之間的結合點,最終成長為社會最需要的人才和最好的自己。

(責編:岳弘彬、曹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