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建設教育強國必須突破教育評價瓶頸

張家勇
2018年12月11日09:06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建設教育強國必須突破教育評價瓶頸

編者按

教育評價是教育教學工作的指揮棒,是教育體制改革的牛鼻子,是教育事業發展的定盤星。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講話中指出,要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李克強總理也強調,要尊重教育發展規律,充分發揮學校辦學主體作用,大幅減少各類檢查、評估、評價,加強對辦學方向、標准、質量的規范引導,為學校潛心治校辦學創造良好環境。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有科學的教育評價體系領路導航。

不科學的評價讓教育面臨瓶頸

長期以來,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對教師、學生、學校、教育工作帶來很大負面影響,成為發展素質教育的攔路虎、深化教育改革的絆腳石、教師和學校的緊箍咒,破壞了良好教育生態,扭曲了教育目標,妨礙了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全面落實,是必須解決的老大難問題。

唯分數、唯升學,催生應試教育怪圈。考試成績是評價學生的標准,考分排名是評價教師的標准,升學率是評價學校的標准。唯分數、唯升學在“五唯”中危害最盛,注重知識傳授和應試操練,忽視培養學生的理想信念、愛國情懷、品德修養、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全面發展變成跛腳走路。將升學率與工程項目、學校排名、經費分配、評優評先等硬挂鉤,束縛了教師創造創新活力。教育的壓力普遍前移,中小學超前教育、過度教育普遍存在,學生和教師都太苦太累。家長是重要的教育評價主體,部分家長短視、功利、片面的教育評價觀對孩子成長和學校人才培養產生不良影響,家長不惜代價為孩子報過多課外補習班,校內減負校外加壓,是學生課外負擔過重的重要原因。

唯文憑、唯論文,扭曲人才評價標准。很多單位選人用人重學歷、唯文憑,非985、211畢業不錄,非海歸、博士不用。論文成為高校教師職稱晉升、年終考核、人才計劃、科研項目等的首要標准,形成重科研輕教學、重學歷輕能力、重知識輕素質的不良風氣,催生論文買賣市場和職業代筆寫手,甚至帶來科研游戲化、空殼化、泡沫化。學術刊物成為爭相追逐的香餑餑,為了發表不擇手段托關系、組團游說做工作、杜撰實驗數據、編造審稿人和同行評審意見。2017年更是爆出107篇論文被國外學術期刊撤稿,嚴重損害了中國學者的國際聲譽。

引進人才“唯帽子”,加劇教育功利傾向。“帽子”是確定科研人員科研經費、工資待遇、政治地位、社會地位、職業地位的第一標准。兩院院士、國家級教學名師、長江學者、杰出青年、千人計劃、萬人計劃、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等高層次人才成為各方重金延攬的對象。很多高校不惜血本引進校外高層次人才,根據“帽子”大小確定年薪、住房、安家費、科研啟動費等超級待遇,造成有限資源過分集中,“引來女婿氣走兒子”,惡化校園學術生態,引發盲目攀比之風。

不科學的評價讓教育面臨瓶頸。目前,“五唯”教育評價體系仍在一定范圍內存在,影響到學生成長、教師發展、民族前途和國家未來,必須深化改革加以克服。

找准病根、對症下藥、精准突破

教育評價改革點多面廣線長,必須在實處、細處、深處發力,找准病根、對症下藥、精准突破,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把提高教育質量作為最終目的,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發展保駕護航。

以第三方評價為著力點,推動評價主體多元化。從制度角度分析,政府作為教育評價主體是利益相關者之間的監管,缺乏從嚴監管的動力和壓力,畢竟出了問題大家都有責任,所謂“家丑不外揚”。來自社會力量的監管相對薄弱,能夠參與教育監管的渠道很有限,對教育工作的實質性影響有待提高。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深入推進管辦評分離,委托社會組織開展教育評估監測。2015年教育部印發《關於深入推進教育管辦評分離,促進政府職能轉變的若干意見》。《意見》提出構建學校內部評價的自我監控和社會外部評價相結合的教育評價體系,支持專業機構和社會組織規范開展教育評價。第三方教育評價機構應運而生,提供委托項目、自主開發項目等教育評價服務,成為教育評價領域重要生力軍。第三方教育評價機構在很短的時間內發展到數千家,但真正掌握現代教育評價核心技術、擁有專業教育評價人才的比例很低,很難提供高質量教育評價服務,沒有能力承接政府外包的教育評價項目。需要以政府購買社會教育評價服務為著力點,積極培育多元評價主體,支持鼓勵專門機構和社會評價機構創新評價技術,堅守評價客觀中立立場,嚴控評價數據安全,不斷提升基礎能力建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同時,利用家長委員會、家長學校等渠道更新家長教育觀念,讓家長更理性地參與孩子成長、學校教育評價活動。

以教育督導改革為重點,切實減輕中小學負擔。從政府內部看,監管主體過多,監管內容過於龐雜,監管活動過於頻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學校正常教育教學工作受到嚴重干擾,無暇全身心聚焦主責主業。據調查,中西部地區中小學校長每年接到上級部門下發文件數百份,最高的超過700份,還要接待各類檢查、評比活動,學校管的過多、過細,學校活力出不來。我們亟須以教育督導改革為突破口,吸收政府有關部門負責人、知名學者、教師校長和社會各界知名人士成立新型教育督導機構,統籌面向學校的監督、指導、檢查、評估、評比、評價活動,切實為中小學減負。試行學校檔案袋制度,對學校進行持續性、科學性評價,不再單純以升學率等考試成績作為評價學校辦學水平的唯一標准。推動國內教育評價機構與國際高水平教育評價機構合作,加快形成中國特色學校評價模式。

以研發教育評價核心技術為重點,促進教育評價方式多樣化。我國已經建立多層次、多渠道、全覆蓋的教育評價體系,但教育評價專業人才匱乏、評價理論與技術相對落后、評價方式方法單一、評價數據質量不高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變。政府部門對教育工作的監管不外乎聽取匯報、召開座談會、安排訪談、看資料、專題調研、視察、隨機抽查、現場考察、問卷調查等,被監管單位在監管過程中直接插手很多具體檢查安排,全程陪同檢查組,檢查組難以掌握全面真實可靠的信息。政府和社會對學校的評價、學校對教師的評價、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同樣存在教育質量觀和評價方式方面的問題。我們亟須學習國外先進的教育評價理論和技術,加快培養教育評價專業性人才,創新教育評價體制機制,建立德育、素質教育科學評價體系,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建立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長效機制,使教育同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要求相適應、同人民群眾期待相契合、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

以規范“帽子”為重點,建立現代人事管理制度。建立高校高層次人才統籌機構,協調各高校高層次人才引進工作,規范各類人才引進計劃,統一管理各類人才項目、基金和獎勵計劃,促使人才流動規范化和制度化。完善人才引進管理機制,嚴格規范人事工作制度,禁止高校採取違規做法招攬人才,不鼓勵經濟發達地區高校從中西部、東北地區高校引進人才。完善人才稱號制度,不再固化各種人才稱號,任職和服務期滿稱號自動取消,不再享受原有待遇。建立高層次人才流動補償機制,給予高層次人才流出高校相應補償。建立合理的工薪制度,制定同一地區、同類型人才薪酬最高限額,避免盲目攀比競相叫價。建立品德、能力、業績、同行評議、學生評價等多維人才評價標准,為高層次人才績效考核提供科學依據。引育結合,重視培養本單位潛力型人才,為不同類型的人才提供平台和機會,以新的增量盤活存量,引進人才和校內人才同崗同酬,使職業晉升通道、社會上升通道更加暢通,解放教育和科研生產力。

以綜合評價為重點,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考試招生制度是教育評價的核心,是教育體制改革的中樞神經。長期以來,高考和中考成為揮之不去的夢魘、縛住師生手腳的繩索。綜合評價是考試招生制度改革重點和基礎,是破解“唯分數”的必然選擇。“唯分數”的直接原因是考試評價標准、手段、形式、主體過於單一。必須繼續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確立德育和素質教育的科學評價體系,建立中小學學生綜合評價體系,採用筆試、面試、實操、檔案袋等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多維度、多側面的評價,全面考查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引導中小學發展素質教育。綜合素質評價是綜合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進一步增強操作性、提高區分度、健全誠信和保障機制,全面客觀地做好學生成長過程記錄。在綜合評價的基礎上,賦予高校考試招生自主權,健全學校自我約束和自我發展機制,創新招生錄取方式方法,使教育選擇更多樣、成長道路更寬廣,實現學生成長、國家選才、社會公平的有機統一。

(作者:張家勇,系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綜合研究部副主任,副研究員)

(責編:郝孟佳、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