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以中國自信主導外語教學體系

2018年12月10日08:46 | 來源:中國教育報
小字號

高校外語教育,不僅是我國面向世界文化的重要窗口,還應該成為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成為促進文化自信的重要陣地。深化高校外語教育,必須始終堅定中華文化立場,堅守文化自信要義,構建以中國話語為主導的外語教學體系。

一是以中華文化立場審視當前高校外語教育的邏輯症結,提升教學改革的針對性。在學規模大、人數多、學時長、年頭久是當前我國高校外語教育的基本國情。

當前我國高校外語教育中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在選取教材內容方面,存在文學性、實用性多,而思想性、批判性不足的問題﹔在語言技能培養方面,存在著訓練多,而培養獨立思考能力不足的問題,容易導致學生片面處理外來文化﹔在教學過程中,存在著對西方文化講解、闡述、滲透過多,而對母語文化的涉及較少,導致在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方面出現了“中國文化失語”的現象。針對我國外語教育的基本國情和存在的問題,主動應對多元文化挑戰、增強文化自信引導是當前高校外語教育教學深化改革的方向與動力。

二是全面提升高校外語教育的文化交流功能,特別是提升學生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和視野。外語不僅是交際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載體。外語教學不但要使學生聽得懂、讀得准、寫得對,更要培養學生使用外語符合語言國的習慣,准確地表達說話人的思想,不但深知本國文化,又深知語言國文化,同時對兩種文化的差異有較深的了解,具備較強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當前,我國高校中除了公共外語外,其他外語類的課程普遍針對西方文化為主要內容開設。高校外語教育迫切需要擴大人文內涵,注重文化導入,這既是服務國家戰略的使命所在,也是人文素質教育的本質要求。

三是在高校外語教育中樹立批判的眼光,以正確的價值觀和方法論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外來文化。外語教學主要為培養學生對外來文化接受的批判性意識與批判性思維能力,引導學生客觀分析和對待外來文化。通過對不同文化的反思與視域融合,將中國文化送到彼岸,外語教學需要凸顯社會取向,補充母語文化內容,開展文化話語實踐,促使價值認同,以促進學習者講述中國故事,凝練中國話語,弘揚中國價值,成為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新一代。

外語教師應具備更寬的知識維度,引領學生對中外政治、經濟、文化現象做深入把握,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對中華文化自主形成榮譽感和認同感。高校外語教師要提升文化修養和辨別力,應突破路徑依賴,引導學生形成文化鑒別力,鼓勵引導學生多參與中外文化比較方面的學術研究和交流互動。應加大文化對比方法論導入力度,讓學生由文化自省、文化自覺再到文化自信。

四是立足當代中國社會現實構建外語教學資源體系,夯實高校外語教育教學的基礎工程。教學資源是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基礎。教學資源要擴充“中國語言”和母語文化。在教材方面,我國現行外語教材大多選自外國原版出版物,以介紹外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的內容居多,反映我國風土人情的知識卻很少。外語教材中應適當補充一些與時俱進的中國元素,編寫或引進反映介紹中國文化的外文書籍。在教學資料方面,除了介紹異域文化外,更應弘揚本土文化,進一步挖掘我國的外語教學資源,提升學習者對於不同文化話語的理解,建立平等、寬容、合作、共贏的文化態度。

在信息資源方面,可以多採取第二課堂的形式或以課堂+網絡的立體化教學方式,鼓勵學習者以課堂為中心展開中國話語討論,再以網絡為平台輔助中國話語反思,促進語言技能和文化自信的雙重提升。在中國語言的翻譯規范方面,要進一步規范具有中國特色的漢語詞匯的外文表達,把中國文化的外語表達教育貫穿到各層次外語教學之中,減少在未來外事活動中的誤讀,增強自信。(楊伶 李淑華)

(責編:羅天林(實習生)、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