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破“四唯”后,高校人才評價立什麼

2018年12月10日08:40 | 來源:中國教育報
小字號

近日,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科院、中國工程院等五部門發布《關於開展清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專項行動的通知》,在最近教育部的通知中又增加了清理“唯帽子”內容,聯手“掰正”國內教育、科技等領域的評價體系問題,對“四唯”現象出手整治。

凡事有破就有立,有改革就有建樹。高校人才評價,破“四唯”,接下來立什麼?

評價理念:尊實績有特色

首先,要體現“中國特色”。“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是新時代的必然要求,近幾年南京工業大學改革完善了多元人才評價體系,對人才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為和貢獻加以觀測考察,鼓勵並引導高校人才走出“象牙塔”,把論文寫在車間裡,寫在裝置上,寫在產品中,投身到現代化建設和民族復興偉大進程中去。

其次,要體現分類多元。人才培養方面的評價體系要遵循人才培養規律,突出人才培養成果和效果,鼓勵人才培養理念方法的創新。基礎研究方面的評價體系要支持領跑型的研究,鼓勵理論突破,不僅考察科研的生產率,更要考察科研的創新力、影響力、引領力、貢獻力。應用研究和社會服務方面的評價體系要考察科研成果轉化、產業貢獻情況,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效果。南京工業大學近年來將教師技術職稱分為教學型、教學-研究型、研究型、社會服務型等不同崗位,對照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不同導向,設置差異化的條件要求,激發了人才創新的積極性,尊重崗位差異,用不同的尺子量不同的人才。

再其次,要體現動態評價。人才評價體系應該是動態的、面向未來的、面向需要的,要推動頭銜“帽子”流動機制,可以完善轉聘和再競爭機制,同時也要注重對青年人才創新能力和發展潛力的深挖。

評價導向:以貢獻論英雄

對於人才的產出成果,不僅要看“數量”,而且要看“質量”,更要看“增量”,也就是實際貢獻。要真正實現人才評價的貢獻導向,還要和“放管服”工作聯系起來,讓具體使用人才的人和人才工作業績相關的人發聲。不斷完善社會影響、貢獻評估、效益產出等評價內容經度,引入社會評價、同行評價、市場評價、服務對象評價等多元評價緯度,進一步豐富評價內涵,讓“以貢獻論英雄”的人才評價導向激發“第一資源”的驅動力。

評價和資源分配相挂鉤,便會具有“指揮棒”的作用。在強調績效導向的同時更應樹立科學的績效觀,布局更精准的資源投入點。學界屢屢爆出高端人才學術不端的新聞,皆源於對利益的追求,對人才績效的曲解,從而導致對論文數量的過度迷信。要突破分層定級式的資源配給模式,將經費支持與學校對國家、社會的實際貢獻產出相挂鉤,將資源和獎勵精准積聚到致力於人才培養和協同創新的人才身上,讓真正滿足國家創新需求、解決發展問題、推動社會進步的人才得到應有的價值肯定。

評價體系:既科學又辯証

要建立科學的人才評價體系首先要建立科學的指標體系和觀測點。針對不同的人才類型設定不同的指標體系,有針對性地設點觀測,採集數據。觀測點應該多維度且有代表性,但不是越多越好,否則會造成重復測量,得不出科學結論,降低公信力。

其次,要建立科學的評價責任和信譽制度,健全評價監督制度。廣泛遴選國內外各學科領域的優秀專家、學者,建立和完善人才評價專家大數據庫,讓內行評內行﹔對於評價過程和結果要予以監管,從制度上約束可能出現的不端行為,給予被評價者申訴和申請仲裁的權利﹔積極發揮多元評價主體作用,全面引入第三方評價,適時引入國際同行評價,提高評價的精准性和科學性。

最后,要科學發揮論文、職稱、學歷、獎項等評價指標的作用。“不唯”並不是“不看”,論文等指標如果使用得當,也是一種較為直觀的學術評價維度。改革並不是簡單的否定,而是去探索如何糾正不良傾向,將這些觀測點放在更加適當的評價坐標上提供佐証,得出更科學的評價結論。(喬旭)

(責編:羅天林(實習生)、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