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發揮高校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支撐作用

李曉峰
2018年11月15日09:31 | 來源:中國教育報
小字號

灣區經濟作為一種重要經濟形態已成為帶動全球經濟發展的主要增長極和引領技術大變革的領頭羊。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的重要戰略舉措。

粵港澳大灣區在2017年“兩會”上確立為國家戰略后,其自身發展及對我國經濟的推動作用備受關注。在知識經濟時代背景下,高校更應該擔當起大灣區科技產業創新平台建設的重要責任。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我國對外開放新格局的重要戰略舉措

灣區經濟作為一種重要經濟形態已成為帶動全球經濟發展的主要增長極和引領技術大變革的領頭羊。國際上發展成熟的灣區,其為當地經濟發展乃至世界經濟發展都做出了突出貢獻,並被公認為具有“開放、創新、宜居、國際化”等特點的世界級城市群。

粵港澳大灣區是由廣州、深圳、珠海等9市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形成的城市群,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區域之一。此概念提出最早可追溯到2005年,廣東省政府在《珠江三角洲城鎮群協調發展規劃(2004—2020)》中提出劃分粵港澳跨界合作地區時,將“灣區”發展列入了重大行動計劃。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首次被寫入國家政府工作報告中。隨后,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進行規劃編制工作。2017年7月,在習近平總書記見証下,國家發展改革委、廣東省、香港、澳門在香港共同簽署了《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2018年3月,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抓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重大機遇,攜手港澳加快推進相關工作,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的重要戰略舉措。首先,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聯動效應可以促進港澳融入到全國發展的整體中來,同時促進中國與世界主要經濟體建立良好的政治、經濟關系,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其次,粵港澳大灣區要建設成為全球創新高地,其帶來的人才流動效應能夠有力地推動人文交流合作不斷深入,從而促進對外開放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再其次,粵港澳大灣區將建設成為重要的交通樞紐,形成海陸空共同組成的綜合交通體系,這會有力地助推“一帶一路”建設,促進經貿合作與交流水平的再提高。

高校的支撐是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的關鍵

粵港澳大灣區具備了成為全球創新高地的能力,特別是新一輪產業革命的到來使創新成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和推動經濟發展的核心內驅動力,粵港澳大灣區應當成為引領核心技術突破的創新高地。高等教育所提供的人才儲備、科研資源和前沿成果正是科技創新高地建設的關鍵要素。以舊金山灣區為例,那裡有73所大學,學術科研實力雄厚,屹立著舉世矚目的硅谷。在高科技創新和發展的高端平台打造過程中,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20多所著名高校起到了舉足輕重的支撐作用,其培養出了許多高科技企業的開創者和領導者,舊金山灣區聚集的蘋果、谷歌、惠普、雅虎、思科、臉書(Facebook)等巨頭企業,其創始人均來自這些大學。

在粵港澳大灣區中,僅廣東省就擁有151所高等院校,其中中山大學和華南理工大學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計劃。香港在此方面更顯優勢,有5所高校進入全球百強。因此,在粵港澳大灣區科技產業創新平台建設中,應借鑒世界一流灣區的創新之道和經驗,盡快彌補粵港澳大灣區科技產業創新平台建設中現有世界名校、強校及其高端人才嚴重不足的短板,多集聚世界一流的人力資源,建設更多的世界一流高校,發揮高等教育在科技產業創新、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引擎與支撐作用,為區域創新體系的完善和全球創新中心的建立奠定厚實的基礎。

粵港澳大灣區體制機制與科技創新應協同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內須加快體制機制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包含“九市兩區”,“一國兩制”、三種法律、三個關稅區並存,三地由於在體制機制的協同發展方面存在許多問題而阻礙了人才、資本等要素的高效流動,主要體現在資金特別是科技資金的使用、人才資質互認、貿易自由化、通關和投資便利化等方面。因此,要在中央政府灣區領導小組的指導下,搭建好溝通、協調和指導的渠道與機制,加強政策協調,破解和排除體制機制難題與障礙,大力開展跨境合作與治理,加快廣東珠三角內地九市和港澳在政策、規劃、人才、資本、產業等創新要素方面的對接。徹底清理不適應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地方法規和政策,營造更好的營商環境,從而降低各種經濟主體活動空間的交易成本。

港穗深三大核心城市須加快科技創新協同發展。香港高校數量雖然少卻擁有5所全球頂級高校,其在人才、科研、資本、法治等軟硬條件方面有著顯著優勢,但全球性的科技創新企業少之又少,沒有形成活躍的創新科技生態圈,影響了科技成果的轉化與轉化的效率。廣州作為廣東省省會,具有豐富的高校和科研基礎平台資源,科技創新支撐力量具有比較優勢,但廣州的高科技型龍頭企業的數量同樣較少,並且還受著較多的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方面的體制機制制約。深圳市科技創新體系健全,有著優質的創新生態環境,產業化能力強,但缺乏高質量的研究型大學和世界級基礎性、前沿性研究機構。

可見,港穗深在科技創新方面具備良好的合作基礎和合作需求,但由於灣區中三個核心城市的科技創新定位高度相似,從而導致長期以來對科技創新資源的激烈爭奪、科技創新合作不夠等問題,所以隻有大力加強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協同發展,才能適應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展的需要。

(作者系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廣東省人民政府港澳辦合作研究基地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首席研究員)

(責編:李依環、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