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和孩子說話≠會說孩子的話 孩子不喜歡“五會家長”

2018年11月14日08:38 | 來源:錢江晚報
小字號
原標題:和孩子說話≠會說孩子的話 孩子不喜歡“五會家長”

  網上有一句流行語,形象地反映了親子交流的樣子——不做作業母慈子孝,一做作業雞飛狗跳。

  在日常生活中,與孩子斗智斗勇成為大多數家長的家常便飯。老師們經常聽到家長一臉無奈地說:“我已經和他說過了,罵也罵了,打也打了,哎,我都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家長們苦惱,其實孩子也苦惱。日前,杭州九蓮小學校長蔣曉通過調研發現,家長自認為苦口婆心的話,孩子未必真的聽懂了,“和孩子說話≠會說孩子的話”。她告訴記者,有五類家長最被孩子嫌棄,“大家可以對號入座,如果自己是其中一類家長,得改一改,真心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學會說孩子的話”。

  面對“五會”家長

  孩子也苦惱

  在九蓮小學有一個常規舉措,每學期期中、期末,學校就會下發《爸爸媽媽成績單》,其中有一欄是“你最想對爸媽說的話”。

  蔣曉說,從孩子們交上來的情況看,他們的煩惱並不比家長少,多數反映的是和爸爸媽媽溝通的問題,歸納了一下,孩子們最苦惱的就是自己有一個“五會”家長,看看,你有沒有中招?

  同一件事試試不同方法

  效果真的不一樣

  同樣處理一件事,如果說話的方式不同,取得的效果也會大不同。蔣曉說,家長每天都在跟孩子交流,但家長們有沒有想過,你所說的話能在孩子心裡蕩起多大的漣漪?她舉了兩個例子,得到了不同的處理效果。

  ●讓他保管好自己的東西。

  孩子:爸爸,我的衣服丟在學校裡了,找不到了。

  爸爸一邊在班級群裡問,一邊教育自己的孩子:自己的東西要珍惜,一次不注意可以原諒,再不注意就要懲罰了!

  孩子點點頭:哦,下次注意。

  “這是我們家長最常用的教育方式,孩子以后還會丟東西嗎?估計還會,因為孩子只是迫於家長要懲罰的威脅,覺得自己錯了,可一轉身就會忘記。因為這樣的教育對孩子來說,不是發自內心要去改正它,而是來自於外力的強加,功效隻在一時。”

  蔣曉請這位家長換了一個溝通方式:“你給孩子講一個故事:××有一件漂亮的衣服,藍藍的……(你自己描述,講得越美越好)!它是××的好朋友,陪他一起上學,還給他在冷冷的日子裡帶去溫暖。今天,粗心的××不知把它丟在哪裡了。放學了,小朋友們一個一個回家了,××也回家了,可衣服回不了家了,它一個人在漆黑的學校裡哭!問問孩子,你心裡怎麼想的?該怎麼辦呢?和孩子討論找回來的方法,爸爸已經替你在群裡問了,好心的××幫忙找到了放在講台上了,明天記得謝謝他,也記得把衣服帶回來。”

  家長一試,反饋回來的信息:講了故事,他都感動得快流淚了。蔣曉解釋道,這樣說的好處是培養孩子遇事能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的習慣,培養孩子善良、同情、責任心和感恩心。

   ●培養他獨立做作業。

  一天,媽媽試著離開正在做作業的孩子,孩子認真地把作業都做完了,媽媽進去后,孩子說:“媽媽,我做好了。”

  媽媽心裡開心,但只是很淡然地“嗯”了一聲。孩子心裡是多麼渴望得到你的肯定,可你這樣的反應,孩子心裡會想:陪不陪我做一個樣,以后還是你陪著我做吧。

  換種方式,開心就要表達出來——

  孩子做完,告訴媽媽做完了。媽媽睜大眼睛,表現得很驚喜:“哇,今天媽媽不在旁邊,你竟然都做完了。真是太了不起(豎一下大拇指),來,乖寶貝,媽媽抱一個,如果明天還能這樣,媽媽會更開心的!”

  這樣做的好處是,父母用行動強化了孩子正確的做法,無形中告訴孩子“你可以的”,讓他有一種成功感,給他提出一點小要求,明天還可以這樣,讓他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

  ●隻會催。

  “快點起床!”“快點吃早飯!”“快點做作業!”“快點看書!”……似乎“快點”就是爸媽的口頭禪。

  結果:越催孩子越煩,越煩就越不高興做。

  ●隻會擦。

  “爸媽坐我旁邊看我寫作業,沒寫幾個字,他(她)就直接拿著橡皮過來擦,就知道擦、擦、擦!我已經很努力在寫了,你能不擦嗎?”

  結果:越擦越不高興寫作業,嚴重的就開始逃避作業。

  ●隻會煩。

  “爸媽是唐僧,我犯錯了,他講了,我知道了,可他們還是不停地講呀講呀。聽到后來,我都不知道他們講了什麼!”

  結果:一個唾沫橫飛,一個雲裡霧裡,反反復復這幾句話,孩子都能背出來了。以后再犯,家長還沒說,孩子就能背出來。

  ●隻會吼。

  “媽媽是隻河東獅,一看到我犯錯誤,就要吼我,樣子真難看。”

  結果:孩子被吼愣了,至於吼了什麼,一概屏蔽了。

  ●隻會打。

  “我犯錯了,爸爸不好好和我說,就知道打我,他是不是不愛我了?”

  結果:時間一長,孩子對爸媽的脾氣一清二楚,犯錯了,頂多也就挨幾下打,還能把他怎麼著。

(責編:郝孟佳、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