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人民時評:扶志治愚,教師扶貧主戰場

張志鋒
2018年10月10日08:3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扶志治愚,教師扶貧主戰場(人民時評)

發揮教師的專業優勢,把下一代教育好,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才是教師對脫貧最大的貢獻

宣傳扶貧政策,普及法律知識,宣講養殖經驗,教授家電修理技術……在脫貧攻堅的道路上,全國各地活躍著這樣一支教師隊伍,他們把課堂搬到村頭巷尾,把知識送到村民家門口,將科教技能運用到扶貧當中。近年來,各行各業廣泛參與扶貧事業,教師承擔起教育扶貧的重任,書寫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生動詩篇。

當下,精准脫貧到了攻堅階段,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面臨時間緊、任務重的形勢,一些地方的扶貧工作卻患上“急躁症”,在“誰來扶”“怎麼扶”的問題上,出現了“動作變形”甚至跑偏。日前,一位農村老師給媒體寫信,反映當地教師扶貧的困惑。信中提到,當地要求老師“利用周末到貧困戶家中幫助掃掃地、洗洗衣服等”“即使學校的課不上也要完成任務”……棄課扶貧是否合理,引來關於農村教師該如何扶貧的思考。

對教師來說,幫扶身邊的父老鄉親脫貧,是一種赤子情懷,是人生的一次升華,也為學生做出了榜樣。教師扶貧的主戰場是三尺講台,擅長的是扶志治愚。在貧困地區,老師盡職盡責講好每一課,讓每個適齡兒童接受正常教育,教給學生知識和本領﹔讓農家子弟順利地升學、就業,掌握一技之長,開辟增收門路,有助於全家脫貧。發揮教師的專業優勢,把下一代教育好,扶貧困學子的志氣,扶貧困家庭的希望,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才是教師對脫貧最大的貢獻。

與此同時,教師扶貧還在於驅散鄉土蒙昧、燭照文明。有位擔任“第一書記”的教師,回憶起一段扶貧經歷:村裡土豆滯銷,他聯系了外地老板來收購,結果有些村民把爛土豆混在其中,導致老板虧損不少。他意識到,即便村裡有產業支撐,貧困戶有固定收入,但村民思想與素質不提高,就無法做到持續脫貧。由此而言,用鄉村教師舉起的文明燈火去除等靠要的落后思想,實現精神脫貧,才能讓落后鄉村走上振興之路。

古人說,用非其才,必難致治。有的地方因為基層干部人手有限,就找農村教師當“替補”,以行政命令督促他們去完成力有不逮的物質扶貧。讓老師離開講台,包戶駐村,把精力放在填寫扶貧表格、走訪拍照,甚至幫貧困戶洗衣掃地、放牛養豬,這是用非所長。錯把教育扶貧當做教師扶貧,張冠李戴的效果隻會與初衷南轅北轍。

精准脫貧求的是實效,而非轟轟烈烈的聲勢。強拉教師投入干不了也干不好的領域,看似紅紅火火,扶貧效果卻不佳。這也提醒當地政府,扶貧舉措不唯實,就會出現資源錯配現象。如一些地方無視扶貧對象的聲音和意願,一哄而上同質產業,最終落得爛尾收場。又如,有的地方搞金融扶貧,存在“拉郎配”現象,採取“戶貸企用企還”模式,反而造成債務風險。精准扶貧,要在精准。離開精准二字,隻會浪費扶貧資源。

打贏脫貧攻堅戰,既要防止拖延病,又要防止急躁症。各級黨政干部,特別是同扶貧有關的部門應擔負起主體責任,在“怎麼扶”上出實招、下實功,不搞大水漫灌、走馬觀花、大而化之。惟其如此,才能讓各種扶貧力量的心熱起來,進而行動起來,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如期實現。

《 人民日報 》( 2018年10月10日 05 版)

(責編:郝孟佳、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