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溝通成本高昂拖累家校關系

2018年09月17日09:21 | 來源:中國教育報
小字號

家長微信群正在成為不少教師又愛又恨的存在:“愛”是因為它的方便,“恨”是因為它太方便了。

“自從進了微信群,每天都是家長會!”不少教師感嘆道。即時通信工具讓教師和家長可以隨時隨地溝通,但離得太近了,界限就容易變得模糊。

日前有媒體刊發報道,指出這種不分時間地點、缺少邊界感的溝通方式正在成為一種隱性精神負擔,得到不少教師的共鳴。老師哪怕隨便發布一條學校的通知,家長們經常都會排隊回復,“老師辛苦了”“謝謝老師”等客套話也不時涌現。時間久了,有的家長還會發布一些過分吹捧老師的話語,讓人尷尬不已。

尊師重教意識深植於國人內心,對老師們多一份尊重,適當地表達敬意原本無可厚非﹔但正如有媒體報道的那樣,有些家長也在有意無意地把溜須拍馬、請客送禮等社會不良風氣帶到家校關系中。

有些家長費盡心思討好孩子的老師,固然有尊師的本意在,但關鍵恐怕還是在孩子身上。某種程度上,家長們對孩子的老師的各種迎合與奉承,可以視作一種感情投資,而他們想要得到的回報,是老師對自家孩子的各種照顧。雖看上去有些功利,但“可憐天下父母心”,批評他們似乎也沒有特別充分的理由。

然而並非所有家長都對老師充滿善意,有時一些家長也會“懟”老師。有媒體在報道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名學生的數學成績有所退步,數學老師在群裡提醒家長要多注意。這位老師本來是善意,可誰曾想,孩子的爸爸來了氣,在群裡回應數學老師:“我孩子那麼聰明,成績下滑是老師的問題。沒有學不會的孩子,隻有不會教的老師。”更有甚者,老師偶爾不小心發布了有歧義或不恰當的話,會被個別家長保存下來作為証據,向媒體或學校領導投訴。如此一來,家長和老師之間,又多了一層互相防范的關系。

對於孩子的事,尤其是學生和教師之間的關系,當下有些家長的確有點過於敏感。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7.9%的受訪者支持教師用適當的方式管學生。但現實恰恰是,很多老師不敢管學生,問題的症結,還是忌憚於家長們的反應。有些家長一心想把保護孩子的羽翼延伸到學校,有時難免有過度保護的嫌疑,自家孩子在學校稍微受一點委屈,就向老師和校方做出激烈回應。

家校間的溝通成本不斷增加,結果就是家長和老師為之投入的時間和精力越來越多,雙方都很累,彼此的情感聯系變得日益復雜而微妙。

這顯然不是大家願意看到的景象。家校間溝通成本趨高,有人認為是彼此缺乏信任,有人認為是社會不良風氣的浸染,還有人認為是現代化通信手段帶來的副作用。但相比於探究原因,如何破局或許更緊迫,也更有價值。

立規矩,應當是必由之路。據媒體報道,有的學校出台規定,老師在家長群裡發布的信息,如果不注明“請回復”,則家長不必回復。大連一所幼兒園更是專門與家長們立了9條規矩,包括:教師在上班期間專注於帶孩子進行活動,無法隨時與家長進行交流﹔家長請盡量選擇中午或教師有空的時間交流,若有事請私信留言,等等。立規矩是無奈之舉,也是必要之舉。

任何良好的雙邊關系都需要多替對方著想。家長們不妨想想:一個班裡幾十個孩子,老師有時很難照顧得面面俱到,讓每一個學生和家長都滿意,何況有些問題並不屬於一線教師的職責范圍。

老師和校方也有需要反思和改進之處。最近,深圳一所幼兒園以問卷的形式,調查學生家的房價、戶型等信息,引發家長們反感,這顯然是園方行事不當。再以備受詬病的“家庭作業家長做”為例,有些作業是否一定要家長幫著做?有些所謂的親子作業是否給家長造成了負擔?布置作業的內容和形式,是否可以更注重實效,並考慮家長們的不同情況?

家校溝通成本高昂,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不符合家校共育的本意。孩子夾在中間,如果家校雙方溝通不暢,甚至滋生矛盾,對孩子來說未嘗不是一種煎熬。低成本而高效,這才符合家校雙方的共同利益,在這一共識的基礎上,如何構建更和諧的家校關系,需要雙方共同拿出誠意和智慧。(記者 楊國營)

(責編:方文宇(實習生)、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