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2018大學“開學第一課”

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靳諾:在大學最美好的年華找尋人生的答案

2018年09月12日19:58 |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
小字號

親愛的2018級新生同學們,

各位老師、各位家長、各位來賓:

大家好!金秋九月,我們迎來了收獲的季節,又一批青年學子從五湖四海、四面八方匯聚在中國人民大學這方精致的校園。在此,我首先代表學校,向全體2018級新生表示熱烈的歡迎!向含辛茹苦養育你們的父母表示衷心的感謝!今年正值第34個教師節,在今天這個庄重的典禮上,我們將對獲得各項榮譽的教師代表進行表彰,他們愛崗敬業、為人師表,立德樹人、無私奉獻。擁有這樣一大批值得尊敬的好老師,既是同學們的幸運,更是學校的光榮!讓我們向他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同學們,看到你們充滿朝氣的臉龐,我們由衷感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喜悅。你們是人民大學迎來的第一批“00后”,更是黨的十九大召開、人民大學80周年校慶之后入校的第一批大學生。去年10月3日,中國人民大學作為我們黨創辦的第一所新型正規大學,迎來了80歲華誕。習近平總書記專門發來賀信,高度評價了人民大學建校80年來取得的突出成績,並對學校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努力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和殷切的期望。當邁入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進入“雙一流”建設新階段的人民大學,在“強國一代”的你們身上形成一道美麗的交匯,這既是一種緣分,更是一份期待。

今天是開學典禮,也是大家的“開學第一課”。按照教育部關於上好“開學第一課”的要求,我和劉偉校長做了分工,他在博士新生暨新博導大會上講“第一課”,我借今天開學典禮的機會,為大家即將展開的大學生活做一個領讀。

剛才,劉守英教授、車宗凱同學、姚宇奇同學、李春暉家長、邵志豪校長分別作為各方面代表做了非常精彩的發言,對同學們寄予美好的祝福和期望。正如他們所表達的,同學們最美好的年華將在人民大學度過。而最美好的年華,不僅僅指物質生活的美好,更是精神生活的美好。在剛剛閉幕的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重要講話,就教育的戰略性、全局性、關鍵性重大問題作了深入的闡述,特別指出“培養什麼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深刻揭示了教育的本質,明確了學校的根本任務。對於學校來講,就是要回答“為誰培養人、培養什麼樣的人、怎樣培養人”,對同學們來說,就是要回答“人生應該對誰用情、在哪用力、如何用心、成為什麼樣的人”。今天,試圍繞“培養什麼人”這一教育首要問題,從這幾個“人生之問”出發,和同學們交流如何度過大學最美好的年華。

第一,思考“人生之問”,要在人大的光榮歷史中找尋“對誰用情”的答案,踐行“立學為民、治學報國”的精神。

回顧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發展的歷程,有兩條脈絡,一條是近代以來受西方列強堅船利炮和科技發展沖擊而建立起來的新式學堂,如北洋大學堂、京師大學堂、南洋大學堂等,另一條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戰爭年代創辦的抗日軍政大學、陝北公學等一批具有紅色基因的新型大學。正是這兩大源流,匯集發展形成今天中國高等教育的體系與格局。中國人民大學是由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新型正規大學,有著鮮明的紅色基因和精神底色。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也是中國人民大學復校四十周年,這是中國高等教育的源流同當代中國發展洪流的一次交匯。這個交匯絕不是時間的巧合,而是中國人民大學“始終與黨和國家同呼吸共命運”的最好注腳。中國人民大學在挽救民族危亡的抗日烽火中誕生,在百廢待興的新中國建設中成長,在“文革”的艱苦歲月中磨礪,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新生,在新世紀的征程中騰飛,學校80多年的發展與奮斗史,正是中國共產黨篳路藍縷,扎根中國大地,創辦新型高等教育的真實寫照和光輝典范。在新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史上,中國人民大學就是這樣一所大學——她的命運與黨史、國史、改革開放史以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始終緊密相連。

我們常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以“立學為民、治學報國”為辦學宗旨的中國人民大學,80余年的榮辱與共,深情回答了中國共產黨為什麼用“中國人民大學”為我們命名。這裡向同學們講一位老師的故事。今年暑假,我和學校的老師們,特別是青年教師參加調研團,一同到浙江湖州,參觀學校教師吳寶康事跡陳列館,深受感動。吳寶康老師為新中國檔案事業奠定了堅實基礎,堪稱中國檔案教育和檔案學史上的一座豐碑,國家檔案局、中央檔案館的成立都凝聚著吳寶康老師的心血。1952年,吳寶康老師帶著一紙調令從中共中央辦公廳來到中國人民大學創辦檔案教育,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無怨無悔,為開創新中國的檔案教育和研究事業奉獻了畢生精力。2000年,吳寶康老師在病床上讓大女兒執筆記錄,給中共中央組織部寫了一封信,信中說“自中央組織部調我來京,至今已經整整五十年。半個世紀以來,我銘記黨組織交給我的任務,創辦新中國檔案高等教育事業。幾十年嘔心瀝血,排除萬難,終於為檔案高等教育和國家檔案事業發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礎。作為一個老黨員老干部,我想,我現在可以向中央匯報工作了”。吳寶康老師身上體現出來的這種忠誠與擔當,使命與責任,是每一個人大人寶貴的精神財富。習近平總書記5月2日在北京大學與師生座談時對青年學生提出“愛國、勵志、求真、力行”的殷切期望,首要一點就是“要愛國,忠於祖國,忠於人民”。對人大人而言,國家的召喚、民族的需要就應該是我們的追求,這是“立學為民、治學報國”八個字最好的闡釋。

同學們,一所大學文化的精髓與核心,既存在於昨天的歷史,又深刻影響著今天的每一位師生,更在面向未來的道路上被一代代人大人接續傳承、發揚光大。今天,你們成為了新一批人大人,當你們思考人生應當“對誰用情”這個問題時,請想一想我們光榮而響亮的校名,想一想吳玉章、成仿吾、郭影秋、張騰霄等老一輩革命家、教育家,想一想范文瀾、艾思奇、何思敬、何干之、宋濤等老一輩思想家、理論家、教育家,想一想那些把一生奉獻給國家、奉獻給人民的人大人,他們身上折射著我們共同的精神底色。

第二,思考“人生之問”,要在時代的廣闊舞台上找尋“在哪用力”的答案,保持“始終奮進在時代前列”的姿態。

去年80周年校慶之際,在征求廣大師生和校友意見的基礎上,學校將校慶主題確定為“始終奮進在時代前列”。可以說,中國人民大學的發展歷史,就是一部中國共產黨人、愛國知識分子傾心奉獻的奮斗史,集中體現了人大人“始終奮進在時代前列”的獨特精神。同學們在閱讀校史時就會發現,自學校誕生之日起,每逢中國共產黨命運攸關的重大關口和共和國建設發展改革的重要節點,總有人大人挺身而出、盡心竭力。從革命戰爭年代艾思奇的《大眾哲學》,到和平建設年代的新中國第一部中國人自己編寫的《辯証唯物論》《政治經濟學教程》教材﹔從胡福明校友撰寫《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一文引發全國范圍內真理標准大討論,到陳錫添校友撰寫長篇通訊《東方風來滿眼春》標注改革開放新征程,一代代人大人“始終奮進在時代前列”,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做出巨大的貢獻。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際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奮斗。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時代潮流浩浩蕩蕩。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面臨的既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發展的最好時代,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關鍵時期。黨的十九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一歷程跨越30多年,等到實現這一目標的時候,真正的見証者,可能就是各位同學。作為“強國一代”的你們,人生黃金期同“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軌跡高度吻合,這就叫生逢其時、重任在肩、大有可為。

同學們中有不少是“00后”,出生在新世紀,從小在不愁吃穿的環境中長大,很少有人經歷過生死存亡的磨難、經受過血與火的考驗、遭遇過艱難困苦的歷練,人生閱歷有限。當面對學習的壓力、競爭的焦慮、成功的渴望、現實的“骨感”以及各種各樣的誘惑時,同學們的內心容易擁堵困惑。實際上,沒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吃苦的過程,正是錘煉品格、磨礪心智、豐盈內心的過程,如果遇到困難就害怕、遇到問題就逃避、遇到挫折就退縮,那就難以擔當大任。習近平總書記希望同學們“要勵志,立鴻鵠志,做奮斗者”,這是因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必須准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新時代是奮斗者的時代,奮斗精神是時代新人的重要標志”,作為中國人民大學的學生,希望大家千萬不要因為一時失意而灰心喪志,不要因為身處逆境而放棄前行,要做一個心中始終充滿陽光的人,始終保持奮進姿態和蓬勃朝氣,像學校求是樓前的爬山虎一樣,向著目標不斷攀岩,把充滿希望的綠色鋪滿新時代的成長舞台,努力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始終奮進在時代前列”。

第三,思考“人生之問”,要在青春的寶貴時光裡找尋“如何用心”的答案,練就“國民表率、社會棟梁”的本領。

除了“愛國”和“勵志”,“求真”與“力行”也是“時代新人”的必修課,要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知識是每個人成才的基石,在學習階段一定要把基石打深、打牢”,“求真學問、練真本領”。同學們四年的大學時光看起來時間很長,1460多天,其實很短暫。今年,學校為所有新同學制作了一本《時間管理手冊》,目的就是要告訴大家要珍惜大好學習時光,抓緊一切機會學習知識、錘煉本領,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

當今時代,知識更新加速、科技迅猛發展,教學與研究、課堂與生活、老師與學生等高等教育的核心元素及其之間的相互關系面臨深刻變化。“凡益之道,與時偕行”,面對機遇和挑戰,一所優秀的大學,我們的老師、同學,包括學校的管理者,都應該把“本領恐慌”轉化成抓學習、勤學習、善學習的內生動力。一方面要把注意力“舉”高一點,不能滿足於碎片化的信息、快餐化的知識,主動放下手機、拿起書本,閱讀那些經過歷史長河大浪淘沙出的名家經典,多一點“咀嚼”大部頭的“堅硬閱讀”,保持讀書的專注,為自己搭建一間“腹有詩書氣自華”的精神書屋。另一方面要把好奇心“舉”高一點,不能被“算法”俘虜,要注重養成“多走一步”“多問一句”“多想一層”的習慣,仔細體悟著名學者梁漱溟先生曾提出的“形成主見、看出問題、虛心求解、知不足、以簡御繁、運用自如、一覽眾山小、通透”等思維能力的八層境界,感受深度思考的樂趣,使時代新知與創新活力內化為大家成長成才的核心競爭力。

同學們要“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學到的東西,不能停留在書本上,不能隻裝在腦袋裡,應該落實到行動上。人民大學的校訓是“實事求是”,學校歷來十分注重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有注重理論聯系實際的優良傳統。今年4月起,為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和人大復校四十周年,學校組織了“追尋改革的足跡”主題活動,幾十支社會實踐團隊分赴深圳、上海、安徽、福建、浙江等改革開放的標志性地區開展學習調研,追尋改革歷程、感悟發展成就、增強開放信心。大家在學校學習生活的幾年中,像這樣的機會很多,希望大家能夠充分利用學校搭建的各種實踐平台,在精神的沃土中汲取前人的剛強意志,在幫貧扶弱的志願服務中感悟生命的強大力量,在腳踏實地的實踐磨礪中涵養成長的底氣,在行走中觀察、在觀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記錄,不斷增強自己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練就“國民表率、社會棟梁”的本領。

同學們,“時間是人類發展的空間”,今天既是大家“人大時間”的開端,也是大家“青春主場”的新起點,希望你們在大學最美好的年華,多在堅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多在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上下功夫、多在加強品德修養上下功夫、多在增長知識見識上下功夫、多在培養奮斗精神上下功夫、多在增強綜合素質上下功夫,永遠記住這墊著腳尖、眺望遠方的姿態,用自己的一生來回答“對誰用情、在哪用力、如何用心”的“人生之問”,做一個大寫的人大人,立志肩負起民族復興的時代重任!

最后,祝大家擁有溫暖而充實的大學時光!

謝謝大家。

(責編:李依環、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