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邁向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教育改革發展述評·基礎教育篇

2018年09月10日11:47 | 來源:中國教育報
小字號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對於一個有著13億多人口的國家來說,尤為如此﹔教育也在創造著最大的人口紅利,對於一個正在復興的偉大民族而言,尤為重要。萬丈高樓平地起,作為教育大廈地基的基礎教育,更是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重中之重,寄托著億萬家庭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基礎教育規模不斷擴大。根據教育部發布的《2017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我國幼兒園和中小學階段學校總數達49.85萬所,在校生總人數約2.04億人,較2010年的學校總數43.64萬所、在校生總人數1.76億人,均有顯著提升。

我國基礎教育階段改革發展任務不斷取得突破。曾經被劃重點的“普九”“均衡”“優質”“素質教育”“中高考制度改革”等名詞,已經一步步落地。

從全面普及到優質均衡,從“一個都不能少”到“老百姓家門口的好學校”,學生發展路徑更加多元,教師隊伍建設體系日漸完善,我國基礎教育事業發展越來越充滿活力,向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目標大步邁進。

教育投入保障惠民生

今年,地處京津古道北運河畔雙街鎮的天津市北辰區模范小學,有了漂亮的教學樓、現代化的教學設施,以及齊備的實驗室和功能教室。校長劉文革一直希望學校的孩子能享受和城裡孩子一樣的教育,如今他的夢想逐步實現。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據教育部統計,2017年,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達42557億元,比上年增長9.43%。其中,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為34204億元,比上年增長8.94%。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佔國內生產總值比例連續多年保持在4%以上。

自2013年國家啟動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督導評估認定工作以來,各地新建改擴建學校約26萬所,增加學位2725萬個,補充教師172萬人,參與輪崗交流的校長和教師達243萬人次。截至2017年底,全國通過督導評估認定的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數量達2379個,佔81%,有11個省(區、市)整體通過督導評估認定。

持續增長的教育投入,讓九年義務教育普及成果進一步鞏固,鞏固率達到93.8%,較2010年提高1.8個百分點。高中階段教育基本普及,2017年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88.3%,較2010年的高中階段毛入學率82.5%,上升了5.8個百分點。

一直以來,飽受“控輟保學”困擾的雲南省,如今在國家財政的支持下,針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子女,按照“一戶一案、一生一策”原則精准幫扶,堅守“不讓任何一名孩子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輟學”這一底線。如今,雲南小學和初中階段輟學率僅為0.15%和1.2%,分別比2016年降低了0.07和1.69個百分點。教學點的教師再也不用隨身帶著花名冊,為學生的流失而發愁了。

持續增長的教育投入,縮小了城鄉學校的辦學差距。《國務院關於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提高農村義務教育水平工作情況的報告》顯示,城鄉學校建設標准、教師編制標准、生均公用經費基准定額標准、學校基本裝備配置標准的“四個統一”加快推進,實現“兩免一補”政策全覆蓋,2017年已全面實現對城鄉義務教育學生免除學雜費、免費提供教科書,並對全國1604萬名城鄉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發放生活補助。

同時,學生營養改善計劃讓3600萬名農村義務教育學生吃上了免費營養餐,西藏、寧夏、雲南、重慶等試點省份學生貧血率顯著下降。

持續增長的教育投入,也讓教育信息化的和煦春風拂過城鄉。“三通兩平台”建設越來越普及。“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的信息化“學習場”已無處不在,促進了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推動了教育的均衡優質發展。

讓每一個孩子“有學上”“上好學”,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教師隊伍建設啟新程

教師節前,一名從教超過30年的鄉村教師晒出了自己的工資條。“我2012年工資拿到手2900元,到了2014年變成了3438元,2015年就到了5500多元……一年上一個台階。”他感慨,近幾年教師待遇真是大變樣,周轉房有了,津補貼增加了,“越來越有奔頭”。

這得益於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出台的一系列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政策。自《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印發以來,教育部積極推動落實,為鄉村教師送出了一連串的“大禮包”,如實施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統一城鄉教職工編制標准、推進城鄉教師輪崗交流、建立鄉村教師榮譽制度,等等。

鄉村學校優質教師來源渠道得到擴充,鄉村教師資源配置得到改善,鄉村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穩步提升,合理待遇得到保障並有所提高,職業吸引力明顯增強,形成了優秀人才“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喜人局面。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惠及130余萬名鄉村教師,到2017年已實現連片特困地區縣全覆蓋﹔特崗計劃招聘教師28萬人,為鄉村學校輸送了新鮮血液﹔部屬師范大學師范生公費教育繼續推進,50多萬名畢業生走上教師崗位﹔自2010年啟動的“國培計劃”,共培訓教師1729萬人次,鄉村教師的培訓基本完成一輪。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教師隊伍建設進入全面提質增效的新階段,全社會形成了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我國教師隊伍發生了巨大變化:鄉村教師第一次拿到了國家級榮譽証書,小學教師第一次可以評“正教授”,全國統一的教師資格証書制度第一次實施,各級各類教師和校長的專業標准第一次發布……

而2018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頒布的《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更是讓廣大教師備受鼓舞。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出台的第一個專門面向教師隊伍建設的裡程碑式的政策文件,將教師和教育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系列政策舉措健全了教師培訓體系,增強了保障機制,使得教師職業吸引力明顯增強。

課程教學改革重素養

2017年9月1日,全國31個省份部分地區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開始在起始年級使用統編的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三科教材,到2019年,義務教育所有年級將全部使用統編三科教材。全國140位教材編寫成員,116位教材審查專家,從2012年開始組織編寫,到2017年全國范圍投入使用,五年磨一劍,贏得了社會廣泛贊譽。

在新疆烏魯木齊市第十三中學八年級語文教師宋景芳和她的學生們看來,統編三科教材帶給他們不少驚喜:新課本變美了——全彩色印刷,插圖漂亮,圖片富有童趣和古典韻味﹔變有趣了——課本中穿插的繪本故事、歷史故事和英雄人物故事讀起來比課外書還吸引人。

今年秋季學期開始,北京中學的學生在選課時發現,很多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關的課程進入了待選課表。書法、茶藝、剪紙、武術等課程吸引了大量學生踴躍報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課程的有機融合,是今年年初教育部正式頒發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准(2017年版)重要特色之一,這將會成為我國普通高中階段課程的新常態。

事實上,自上世紀末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施以來,我國基礎教育領域的課程改革一直處於進行時。

黨的十八大以來,伴隨著社會變遷,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目標也一直在嬗變中不斷發展與完善。2014年,教育部出台了《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2010—2020年),為人才培養模式轉變和全面深化課程改革指引了方向,引導中小學教育從單純重視知識和技能向全面育人、綜合育人轉變,注重發揮學科教育的育人功能,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與之相應,2016年《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應運而生,再到普通高課標的發布,“以生為本”成為改革共識。

從原先的“雙基”,即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到提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教學目標,再到“核心素養”,這是我國基礎教育從教書走向育人的重大變革。如果將落實“雙基”比作是課程目標的1.0版,三維目標是2.0版,那麼核心素養就是3.0版,學科核心素養的凝練和落地,則意味著3.0版的具化與升級。

2018年初,高中新課標的“出世”,更加關注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和發展要求,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給予學生自主、自由選修選考的空間,將有利於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促進學生個性特長發展。

招生考試制度謀新局

讓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是學校課程改革的落腳點和目標,也是新時代對教育的呼喚。但如果“指揮棒”不變,這一目標就會變成“空中樓閣”。而考試招生制度,正是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指揮棒”。

長期以來,我國的考試招生制度飽受詬病,“唯分數論”“一考定終身”不僅影響學生全面發展,而且使學生學習負擔過重,社會各界迫切呼吁考試招生制度改革。2014年,為減輕學生負擔,促進學生全面多元發展,國務院印發了《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新一輪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帷幕徐徐拉開。

《意見》發布后,31個省(區、市)陸續形成了自己的高考綜合改革實施方案。2017年,作為首批試點省市的上海、浙江新高考已經平穩落地,新高考全面推進。這一輪招考制度改革,是我國自恢復高考以來最系統、最全面的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制度促進公平、科學選才、監督有力,構建起銜接溝通各級各類教育、認可多種學習成果的終身學習立交橋,開辟了我國基礎教育的新局面。

招考制度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新高考的新要求,推動了高中課程的變革。2010年,還隻有少數幾所學校探索的“選課走班”制度,如今已成為上海、浙江以及其他高考綜合改革試點省份的“標配”。“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學校課程的設置更加注重給予學生選擇權,更加促進了學生多元發展。”處於改革浪潮之中,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副主任倪閩景深有體會。

與此同時,新高考改革也形成了連鎖反應,傳遞到初中階段,各地因地制宜,“新中考”方案也逐步落地,傳導到小學階段,推動了基礎教育階段課程的系統性改革。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基礎教育的發展,從教師與學生出發,又最終回到教師與學生。其中,有堅守與繼承,也有改革與創新,如百川匯流,最終共同走向讓每一個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的勝境。(李萍 汪瑞林) 

(責編:劉黎(實習生)、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