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本網原創

2018大學校長“開學第一課”

中國農業大學校長孫其信寄語2018級研究生:勇做新時代創新排頭兵

2018年09月09日14:26 |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
小字號

2018級全體研究生新同學: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們迎來了3431名研究生新同學,首先我代表學校向你們加入中國農業大學研究生隊伍表示熱烈的歡迎。

大家都知道,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過去40年間,中國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科技事業也實現了歷史性的飛躍。在上午本科生開學典禮上,我向你們的學弟學妹們分享了“為什麼要讀大學”的幾點思考。在此,我想跟大家交流一下,在這個科學技術正在發生革命性、顛覆性變化的時代,為什麼讀研究生,研究生應該有什麼樣的追求?

40年前,在中國大地轟轟烈烈開始改革開放的時候,1978年3月國家召開了“文革”后首次全國科學大會,向廣大知識分子發出了“向科學進軍”的偉大號召。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先生曾說:科學的春天到來了。40年來,中國快速發展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科技整體水平大幅提升,一些重要領域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某些領域正由跟跑向並跑領跑轉變。但是今年突如其來的中美經貿摩擦,向我們敲響了警鐘。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5月28日召開的全國兩院院士大會上講:“當前我國科技領域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性轉變。”總書記指出:“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需要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回顧40年前的全國科學大會,深刻領會總書記向科技界提出的重大要求,我們意識到: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創新事業已經走到了一個關鍵的歷史轉折點。

按照總書記的指示要求,實現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奮斗目標,是在座的每一位同學必須認真思考的重大課題,也是必須擔當的歷史使命。因此,在為什麼讀研究生這個問題上,我想應當包含這樣幾層內涵:勇於擔當的責任意識、甘於奉獻的家國情懷、敢於創新的科學精神和堅定自信的創新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全國兩院院士大會重要講話中談到:“我們的很多院士都有‘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深厚情懷,都是‘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民族英雄。”這充分體現了科學家們的科學精神和奉獻精神。接下來,我想與大家分享幾位“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大師故事。

中國爆炸力學專家林俊德院士,很多人不一定知道他,也不熟悉他。從1960年到去世的2012年,他一直堅守在新疆某核爆試驗基地。從新中國第一次核試爆開始,他參與了歷次核試驗的全過程。在試爆第一顆氫彈的時候,為了測試一種可以在低溫下記錄放射性的儀器,他親自抱著儀器爬上3000米的高峰,在山上守了整整一夜來檢測儀器的穩定性。50多年來,林先生把自己的生命和智慧全部奉獻給了中國國防科技事業。

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院士,1958年開始就一直從事核潛艇研究。1970年研制成功中國第一艘核潛艇,1974年第一艘核潛艇正式裝備人民解放軍。后來,他又參與了我國核潛艇的深潛試驗。因為從事國防科技工作,他30年沒有回家,父親去世時他也沒有在身邊。1988年,回家見到93歲母親的時候,他說了這樣一句話:“人們常說忠孝不能雙全,我說對國家的忠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這樣的愛國奮斗奉獻精神,在一般人眼裡可能是無法想象的。但正是這樣一批有著強烈家國情懷和擔當精神的先輩們,挺起了中華民族科技創新和國家振興的脊梁。

我們中國農業大學有一位教授,被《人民日報》稱為“扛棍棒”的教授,就是著名小麥遺傳育種專家蔡旭院士,他的銅像就矗立在西校區農學樓的前面。1948年他從美國留學歸國,開啟了畢生從事的小麥遺傳育種研究。1958年“大躍進”時期,四川、河南等地出現了小麥畝產過萬斤的浮夸現象,他堅持認為這是不科學的,因此受到了批斗。“文革”期間,中國農業大學搬遷到河北涿州辦學,蔡旭院士沒有放棄科學事業,在涿州開辟了一片新的試驗田,夜以繼日地開展小麥遺傳育種研究。有一年小麥剛剛出苗,當地造反派說是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毒苗,把麥苗全部鏟除。蔡旭院士在造反派離開以后,打著手電筒連夜在地裡尋找和收集被鏟掉的麥苗。正是這樣一種對科學真理的自覺堅守、對科學事業的堅定追求,成就了以蔡旭先生為代表的老一輩科學家的輝煌成就和卓越人生。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進入新時代,當今世界科技競爭空前激烈。梳理中國哪些領域存在“卡脖子”的技術難題,其實不僅在電子信息領域,農業科技領域也存在著不少“卡脖子”的瓶頸問題。如果五年、十年以后,這一狀況沒有根本性轉變,國家的發展潛力和國際競爭力都會面臨嚴峻挑戰。新時代的研究生,絕不能僅僅滿足於獲得一個學位,必須有更高的追求,要勇做新時代創新排頭兵。在此,我向同學們提四點希望:

第一,要堅定創新自信。要堅定創新自信和能力自信,敢於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敢於干別人認為是天方夜譚的事,追求創新、追求卓越,苦練扎實內功、引領創新之先。

第二,要追求原始創新。研究生階段是最具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黃金年華,大家不能滿足於跟蹤模仿,要在獨創獨有上下工夫,敢為天下先,勇於挑戰最前沿的科學問題,為改變中國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做出自己的貢獻。

第三,要敢於質疑求真。南宋學者朱熹曾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裡方是長進。”明代學者陳獻章認為:“前輩學者為學貴質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質疑批判是基本的科學精神,沒有質疑批判,就沒有原始創新。重大的創新成果都是在質疑批判、超越前人的基礎上獲得的。大膽進行質疑和批判,就要敢於挑戰權威,敢入無人之境,以創造性的方式對新問題、新發現提出新解釋,做出新判斷,構建新理論。

第四,要砥礪家國情懷。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當今中國科技發展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我們要弘揚老一代知識分子愛國奉獻、敢於擔當的光榮傳統,勇擔民族大任,不辱時代使命,自覺把創新夢想融入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偉大事業中。無論是從事基礎研究還是應用研究,都應當更加關注國家發展未來,更加關注世界學術前沿,為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多的源頭活水。

同學們,在科學研究道路上,希望你們志存高遠,敢於擔當,不畏艱辛,不懈探索,勇做新時代創新排頭兵,為學校創建中國特色、農業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為中國加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努力奮斗!

謝謝大家!

(責編:劉婧婷、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