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大學何位 大學何為

2018年08月21日08:37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大學何位大學何為

編者按

“一帶一路”是促進相關各國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重大倡議,因其順應時代潮流,符合各國人民利益而具有廣闊前景。倡議提出五年來,相關國家在多領域的合作呈現良好態勢,在經濟、金融、外交、文化、教育、法律、科技等方面,產生了全方位影響。高等教育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具有基礎性、支撐性和引領性的重要作用,有為才能有位,大學何位?大學何為?本文把大學的發展置於“一帶一路”的宏闊背景下去考量,提出如何在服務“一帶一路”建設中提升高校自我發展能力和水平是國內高校亟須思考的重要命題,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1.新形勢與新機遇

現代高等教育一千年來的發展,經歷了由歐洲中心到英國、德國和美國中心的變遷,歷史經驗表明,世界一流大學無不是在服務自己國家發展中成長起來的。“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為中國高等教育在人才培養、科技合作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內在動力和外在機遇,為中國高校走向世界舞台開辟了新的路徑。

“一帶一路”建設,基礎設施、能源開發、國際產能合作先行。根據國新辦發布會上的消息,截至6月底,我國企業在“一帶一路”相關國家承擔了3116個投資項目和工程。這些領域多為資本和技術密集行業,資金和基礎設施、高水平專家和工程師都具有稀缺性,高校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創新第一驅動力和人才第一資源的重要結合點,作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最重要的牽引力,必然要順應裝備、技術和工程服務“走出去”的合作提速趨勢,深度參與解決技術和人才的稀缺問題。以高水平行業特色高校為代表的部分高校因其與行業的長期密切聯系,已經在服務“一帶一路”發展中形成了先發優勢。比如,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以石油企業海外合作項目為依托,通過“校—企—校”聯合和“校—校”聯合等方式為企業海外項目“訂制”專門人才,形成了“學校主導、企業全程合作、政府支持、國外高校等多方參與”的人才培養協同機制﹔河海大學組織實施“‘一帶一路’水利高層次人才計劃”為沿線國家輸送水利水電本土化人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綜合礦產、海洋及空間科學等學科優勢,成立“絲綢之路學院”等。這些辦學實踐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了智力支持、科技支撐和文化理解。

當前,我國正在開啟高等教育強國的新征程。“一帶一路”作為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開放體系,將全面提升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大學要在這一偉大的機遇中找到自身發展的契合點和著力點,激活創新發展潛能,促進多元化、多層次的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快速健康成長。

2.新問題與新挑戰

我們還要清醒意識到,“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在宗教文化、國家制度、經濟建設和發展模式等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面對“一帶一路”建設的新任務和新要求,大學還有不少困難和挑戰。

首先是適應度不夠。“一帶一路”大大提升了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水平以及企業參與全球化產業鏈的概率,面對新一輪工業革命和產業變革,“走出去”的中國企業無不在提升創新能力和國際化經營水平方面下真功夫。高校在適應並引領行業企業海外發展、轉型升級方面還有所滯后。突出表現在人才培養的適應度不夠,缺少有針對性的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理念以及課程體系﹔師資隊伍建設適應度不夠,缺少兼具國際化視野、語言能力、學術水平、工程技術能力的高水平師資﹔學科專業建設適應度不夠,沿線各國的國別研究、政治經濟狀況、法律法規、小語種專業均缺少相應的學科設置以及教學研究人員﹔科學研究適應度不夠,被動參與企業科技攻關較多,主動服務對接企業產業升級需求和開展前瞻性研究有待加強。

其次是協同性不夠。一是我國與相關國家高等教育實質性融合與協同不足且不均衡。長期以來將合作對象鎖定在發達國家、相鄰國家,在與中國合作論文排名前20位的國家中,大部分為歐美日等發達國家,是“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的隻有新加坡、俄羅斯、印度和以色列4國﹔雙邊合作多、三邊甚至多國合作少,三國及以上國家合作論文僅佔7%﹔缺少有效的多邊合作機制,盡管陸續成立了相關國家一些大學聯盟,但聯盟合作目前還僅限於開展論壇、舉辦峰會等形式,缺少方向性和實質性協同合作,尚未能落實在聯合培養人才、國際科技攻關等方面,高等教育資源在相關國家尚未能實現高效配置和流動﹔二是粗放式合作方式,相關各國發展水平、文化、特色產業、高教水平各不相同,缺少根據各國優勢學科領域、科研布局差異而開展的分層次、精准式合作策略和合作模式﹔我國西北、東北、西南、沿海和港澳台分別對應不同的沿線國家,基於地緣優勢和合作傳統,各個區域的高等教育形成了不同的國際化合作方向,當前尚未進行科學分類規劃,也使得與相關國家高校間的合作呈現點狀、交叉的現狀,未形成學科集群優勢和較大的國際影響力﹔三是國內高等教育資源布局不合理。西部位於“一帶一路”建設的核心區,擁有十分豐富的能源資源和礦產資源等戰略物資,也在地理位置、宗教文化、經貿合作等方面與相關國家有天然優勢。但目前西部優質高等教育資源非常匱乏,其辦學實力尚不能在人才、科技、國際交流等方面有效支撐“一帶一路”建設需求。國之所需,校之所重,將西部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是西部高校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

再次是主導性不夠。相關各國教育各具特色、有較強互補性,還有巨大合作空間有待開拓。作為倡議發起國,“一帶一路”構想倒逼我國從國際合作參與者向主導者角色轉變,從建設教育共同體、到組織方式和機制設計,再到實施步驟與交流項目,都需要有組織地主導和協調。但長期以來“西方語境”下的合作模式、合作結構居於主流,國內高校在國際高等教育合作體系中處於跟隨者、參與者的位置,對於主導區域高等教育協同合作經驗不足﹔科研合作方面,在多國國際合作項目、高質量研究、重大科學前沿研究中我國大多處於從屬地位﹔學術影響力方面,作為規模佔世界高等教育總規模已超20%的高等教育第一大國,我國國際學術話語權與高等教育實力存在錯位,學者在國際學術組織中任職較少,在重要國際學術年會上發聲較少,話語權不足﹔文化交流方面,對於提取最大公約數凝聚文化共識、搭建青年文化多邊對話與交往平台、創新文化傳播模式等方面的主動性還不夠﹔這些在一定程度上均影響了高等教育持續深化合作的進程。

3.新理念與新作為

“一帶一路”對高校“雙一流”建設影響深遠,它為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拓寬了新領域,為人力資源開發拓展了新途徑,為文化交流搭建了新平台,為智庫建設和智力資源匯聚提供了新渠道。高校理應以新理念、新作為,促進高等教育在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開放共享,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創新超越、實現跨越式發展。

一是要提升站位,服務國家發展戰略需求。高校要主動擔當、積極行動,在服務人類社會進步和國家發展中體現價值擔當。要促進人才培養升級,通過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積極探索教育課程體系標准化建設,逐步開展標准統一的評估授權認証,促進跨國跨境互認學分和畢業証,探索職業技能鑒定和職業資格証書制度,使各類人才評價有一致標准﹔要促進師資隊伍升級,通過完善人才流動機制,為高層次師資隊伍流動提供政策支持,並進一步吸納有實踐經驗、熟悉相關國家情況的工程師進入師資隊伍,優化人力資源配置,同時建設高端智庫,為總結推廣基層創新、風險評估等做好知識儲備和人才儲備﹔要促進學科專業建設升級,聚焦重點,突出問題導向,在集中優勢鞏固傳統學科的同時,加強清潔能源、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交叉學科﹔要促進科技服務升級,緊密貼合行業企業轉型升級需要,以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為抓手,實施“教育合作框架+人才培養+企業項目支撐”的運作模式,貫通教育鏈、產業鏈、人才鏈和創新鏈。

二是要加強統籌協同,形成發展合力。要構建多邊合作機制,建設高端對話平台並定期召開會議強化信息交流和暢通,加強對人才需求、科技成果轉化等平台和信息庫建設,建立信息共享機制,促進項目、人才和資金等多方對接﹔要加強多國尤其是三國及以上的國際合作,通過亞投行等渠道設立專項重大科技攻關項目資金,組織並實施“一帶一路”語境下的國際科學重大項目,比如“跨國油氣輸送”“跨海大橋”等復雜工程領域,各國科研工作者均可申請,組建聯合研究團隊,成果用於惠及各國發展﹔要開展精准式合作,從宏觀上制定政策和指導意見進行引導,鼓勵國內高校各自發揮區域優勢和學科優勢加強與沿線國家合作,比如加強我國西北地區高校與中亞、西亞、中東歐國家聯系,促進向西開放﹔加強東北地區高校與俄羅斯遠東地區合作的優勢,促進向北開放﹔加強西南地區高校與東盟國家的合作,打造面向東南亞、南亞的重要門戶﹔加強東南沿海地區高校與港澳台高校的全方位合作等等。通過建立聯系緊密、分工協作、高效配合的實質性合作機制,形成集群優勢,提升國際影響力﹔要提升西部高等教育水平,推進西部高等教育實現跨越式發展。短期內採取匯集各方資源強化援建、直接引進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等方式最為快捷可行,比如,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基於與克拉瑪依這座“石油城”的長期合作,在克拉瑪依設置新校區,加強西部緊缺的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今年5月,教育部牽頭14所部屬高校支持共建校區,通過推進遠程智慧教育平台和聯合研究院、建立各高校師生社會實踐基地、選派優秀師資赴校區參與援建等工作,不斷提升高等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這也是優化高等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途徑。

三是要完成角色轉變,主導構建高等教育合作新格局。要打破慣性思維,樹立勇於打破舊體系、建立新體系的進取型學術氣質,弘揚敢於沖擊世界一流、敢於超越科技壟斷的領跑型學術精神﹔要積極構建基於“一帶一路”價值體系的高等教育評價標准和合作機制,共建“一帶一路”教育共同體,互鑒先進經驗,共享優質資源,共同提升質量﹔要把高校青年學子間的文化交流作為民心相通的重要組成,豐富內容載體,講好文化故事,增設文化交流項目,使尊重、欣賞、共享多樣化文明成果成為青年價值觀的基礎﹔要以點帶線、由線到面,充分挖掘各國教育資源和比較優勢,推動師生交流、課程共建共享、聯合辦學等各個層次多元化合作交流﹔要主動協調,牽頭組建分領域、多層次的高校聯盟或學術組織,牽頭建立協同研究實體和聯合培養基地,推進教師海外研修、培訓基地以及學生跨境實習、實踐基地建設,創設條件支持教師、學生到各類國際組織中任職,在服務“一帶一路”建設中提升本領、增長才干。

(作者:張來斌,系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校長)

(責編:郝孟佳、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