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各高校積極開展師資扶貧——

牽住教育扶貧“牛鼻子”(深聚焦·聚焦教育扶貧④)

本報記者  丁雅誦
2018年07月19日05:2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貧困地區在發展中面臨著相似的挑戰。以教育為例,教學點條件有限、教育力量薄弱、藝術課程專業教師短缺等,是當地教育發展的共同難題。如何提升當地的師資力量,讓娃娃們接受更好的教育,成了許多高校在教育扶貧過程中著力思考的重點。

  為此,清華大學教育扶貧辦公室於2017年啟動了“清華大學教育扶貧鄉村美術教師培養計劃”,依托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專業師資和美術教育資源,借助教育扶貧網絡平台,選拔貧困地區熱愛教育事業、具有基本美術功底、有能力、善表達的鄉村中小學美術教師作為種子師資學員,對他們進行集中培訓。

  記者了解到,在助力扶貧攻堅的過程中,發揮高校人才和智力優勢,尤其是從師資培訓入手,抓住教育扶貧“牛鼻子”,幫助貧困地區建起一支留得住的優秀教師隊伍,實現從“根”上扶貧,是近年來很多高校努力的方向。

  鄉村教師走出來:更多參與進修培訓

  雲南永平縣北斗中學的教育質量,在2013到2016年間實現了從全縣倒數第一到正數第一的“逆襲”。時任校長李字明,把這一成績的取得歸功於自己在2014年到復旦大學第二附屬中學挂職培訓的三個月。

  “以前學校升旗儀式上的講話,都是校長們苦口婆心地講,后來我們學習了復旦二附中的做法,讓同學自己准備、自己發言。”李字明說:“這樣的形式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能力,也讓學生更理解演講的內容。”

  從治校理念到德育方法,從課改實踐到師生團隊協作,復旦二附中的“經驗法寶”李字明帶回去不少。而隨著教學方式方法的更新,北斗中學的教育水平也得到明顯提升,受到廣大學生和家長的一致好評。“回過頭來看,那段挂職培訓的日子,確實對我影響很深,感覺像是給自己打開了教師生涯的一扇窗。”李字明說。

  教師隊伍質量的提升依賴於科學有效的教師教育體系。前不久,中國教師教育精准幫扶大型公益活動“啟師·沃土計劃”、“三區三州”區縣教師教育新體系建設暨教師教育能力提升高級研修項目在北京師范大學啟動。為期三天的培訓,主要為西藏、新疆、甘肅、四川、雲南等“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的教師解讀教師教育新體系、分享可供借鑒的成功案例、設計教師能力提升路徑。

  “基於貧困地區的文化、地理與教師教育實踐背景,精確識別貧困地區的教師教育發展需求,並通過精確的項目設計與管理,扶持貧困地區的教師教育發展,這是我們的目標。”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王守軍表示,構建優質的區縣教師教育體系,是提升區縣教育發展內生力的必然要求。

  對骨干教師進行集中培訓,是不少高校助力師資扶貧的重要方式。去年暑假,北京科技大學攜手北京市海澱區教師進修學校,對甘肅秦安縣7所高中、33所初中、24所小學的語文、數學、英語骨干教師共151人進行了小班精品培訓。培訓不僅讓這些參與其中的教師得到了能力的提升,更發揮出了他們的引領帶動作用。北京科技大學在對教師培訓的回訪中了解到,這151名教師返校后,通過“同課異構”、“送教下鄉”、示范課、公開課、交流研討等形式,有力促進了當地教師隊伍的發展建設,取得了良好效果。

  高校師生走進去:為貧困地區注入新鮮血液

  出了雲南彌渡縣城再向西南走16公裡,彌渡二中就坐落在車流穿梭的214國道旁。由於地處偏遠,條件艱苦,學校的教師資源極為緊缺。最嚴重的時候,10個班、500多人的年級組隻有三位數學老師。因此,當北京大學的徐蕾和肖靜雅兩位支教生到來的時候,學校老師們都舒了一口氣。一到校,徐蕾就擔任起高一的語文老師和數學老師,肖靜雅則是挑起了高二英語的重擔,提前進入備戰高考的狀態。

  截至目前,北京大學已先后安排了4批共計11名學生赴彌渡支教,每批為期一年。支教學生扎根學校,與當地師生同吃同住,在傳授知識、樹立學風、促進教育發展等方面做出了貢獻。

  走進貧困地區,緩解當地教師短缺的壓力,帶去新的教育方式與教育理念,許多高校在積極行動。

  北航實驗學校發揮中小幼銜接的資源優勢,與山西省中陽縣第一中學、第三中學和北街小學結成手拉手共建校,不定期組織中小學師生互訪、教科研互動和跟班影子培訓,舉辦中陽教師北航培訓班、北航實驗學校中陽實踐團、中陽中小學師生空天文化冬令營等活動,參與師生超過100人。

  北京外國語大學經過調研發現,對口幫扶的雲南鶴慶縣在英語教學上相對薄弱,英語平均分遠低於全州的英語平均分。於是,學校利用自身優勢,啟動了英語特色教育幫扶工作,在大理白族自治州舉辦滇西邊境八州市英語骨干教師培訓班﹔為雲南小學生英語清零計劃開展英語教師國培﹔還在大理大學舉辦了2017第十四屆“外研社杯”全國中小學生英語大賽滇西片區公益性選拔賽及滇西總決賽。

  北京科技大學在甘肅秦安組織開展“教授進中學”活動,“智能汽車什麼樣”“古典詩歌的魅力”“我身邊的無人機”等生動有趣的講座,得到秦安師生的歡迎。前不久,北京科技大學又攜手北京少年創客教育科技研究院,為秦安捐建了“秦安縣少年創客工作室”。工作室開展“創意機器人編程”培訓班,對秦安各中小學選派的50名科技教師進行系統培訓。

  網絡學習新平台:隨時隨地享受優質培訓

  每周三晚上7點到8點,北京師范大學的某個教室或辦公室中,都會有一位專家通過電腦,將自己的研究成果與教育心得分享給全國各地的鄉村青年教師。這是去年北京師范大學聯合30多家教育類公益組織、教育企業、高校及學術研究機構,發起實施的“鄉村青年教師社會支持公益計劃”中的一個場景。

  互聯網打破了學習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截至目前,鄉村青年教師社會支持公益計劃已覆蓋19個省(市、自治區)69個區縣、3500余所鄉村學校,已經有3.3萬余名鄉村青年教師從中獲益。鄉村青年教師通過這張學習網自主參與學習,可以直接收看直播,也可以選擇觀看回放,還可以隨時隨地再次觀看。他們聽完課后,將自己的感想與體會發布在網絡社群中,彼此交流、學習經驗,進而將了解的新知識、新理論與新實踐應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當中。

  聽完《兒童品德的形成規律》課后,內蒙古呼和浩特土左旗王新燕老師受益良多:“兒童品德的形成會影響一生,這一點對於我們所面對的鄉村兒童而言,更為重要。在今后的學生管理和班級管理中,我不僅要教給他們知識和道理,更要用愛去關心他們、感動他們。相信在這樣的過程中,他們也能學會愛、學會包容,形成樂觀向上的性格。”

  鄉村青年教師社會支持公益計劃,目的在於為鄉村青年教師搭建專業、系統、精准、持續的社群化學習平台,喚醒鄉村青年教師自主發展的力量,增強其自身的“造血”功能。北京師范大學授課教師高益民表示,“互聯網+”的形式具有很多優點,比如覆蓋面大,可以讓盡可能多的鄉村教師受益﹔時間短、容量小,更容易激發起學習的熱情﹔頻率適中,鄉村教師們學完一節課后,有時間去消化、去實踐等等。

  利用現代遠程教育信息技術,採用遠程和面授相結合的模式,將優質教育培訓資源無償輸送到貧困地區,是當前高校與地方在教育扶貧上努力的方向。清華大學在雲南南澗職教中心建立“教育扶貧現代遠程教學站”,每年通過衛星向當地中小學校長、教師、基層干部等無償輸送逾2000學時的遠程培訓課程﹔北京理工大學在山西呂梁學院設立遠程教育中心,開展遠程學歷學位教育﹔北京實施“京藏優質教育資源互動共享工程”,組織優質骨干教師和教研員進入網絡互動直播平台,為拉薩的學生和教師開設遠程課堂和遠程教研活動。


  《 人民日報 》( 2018年07月19日 17 版)

(責編:馮人綦、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