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弘毅學堂探索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

武漢大學本科教育“精裝樣板房”探秘

2018年05月21日09:42 | 來源:中國教育報
小字號

4月19日,師生午餐會。與學生邊吃盒飯邊聊天的兩位教授,是國際跨學科領域的兩位頂尖學者——來自美國萊斯大學的內奧米·J·哈拉斯和彼得·諾蘭德教授。

師生午餐會是武漢大學弘毅學堂的定例。午餐會的形式很朴素:在會議室或者教室,簡單的盒飯和水,學生和教授們聊科研、著作、生活,也會穿插一些小段子。諸如這種促進學生和教授交流的日常設計,在弘毅學堂十分普遍。

2009年,武漢大學入選“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珠峰計劃”),2010年成立弘毅學堂,從學生選拔到培養方案均實行特殊政策。

弘毅學堂是武漢大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基地、大類招生大類培養試驗區、書院式學術社區前哨站。“弘毅”二字,出自《論語》“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一語,學校校訓“自強、弘毅、求是、拓新”亦含此一詞,寄望學生抱負遠大,堅強剛毅。

特殊培養方案

解決“學什麼和怎麼學”

弘毅班學生的日常生活是這樣的:春天去東湖綠道騎行拍照晒朋友圈、聖誕夜去聽俄羅斯國家交響樂團音樂會、假期由導師帶著去知名實驗室和企業游學、大三以后到國外名校和科研機構交流訪學……這種集“詩意”和“遠方”於一體的大學生活背后,是頗費苦心的探索和嘗試。

弘毅學堂下設數學、物理、化學、生物、計算機、國學、數理經濟與數理金融7個班級,採取小班教學,每個班20人左右。致力於培養具有堅定的民族精神、開闊的國際視野、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人格健全、知識寬厚、能力全面、能夠引領未來社會進步與文明發展的國家脊梁和領軍人才。

截至2017年9月,弘毅學堂已有四屆畢業生,共培養450余名學生。其中,繼續攻讀研究生的人數連續保持在95%以上,升學去向包括美國加州理工學院、伯克利加州大學、卡內基梅隆大學、芝加哥大學等國際著名高校及研究機構。

“弘毅班倡導‘把時間還給學生’,我們不必要花大量的時間去記憶、刷題和備考。”與普通本科班的150多個學分相比,弘毅班學分壓縮至130個左右,物理班2017屆畢業生上官俊怡的體會是,學分少不意味著壓力小,更多時間用於探討模糊和難懂的知識點,自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對學生來說,學習是為了解決兩個核心問題:學什麼和怎麼學。這兩個方面相輔相成。”弘毅學堂院長、物理學教授石兢証實了上官俊怡的感受。充分發揮學校綜合性大學優勢,以“一流的教師、較高的師生比、活躍的學術氛圍、自由的學術風氣、濃厚的科研環境”浸潤學生,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過程中,逐漸實現對知識“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未然”全過程的升華。

在深入調研國外名校如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耶魯大學的基礎上,弘毅學堂深入推進體制創新與教育教學改革:學什麼——博雅教育,怎麼學——研究性學習。幾年來,逐步形成了具有顯著特色的培養模式,即:博雅與前瞻性的課程體系、探究式與學習型學習模式相結合。

為什麼牛頓三大定律沒有第零和第四定律,狹義相對論的來龍去脈,從電磁基本現象到麥克斯韋方程組,黑體輻射與量子理論起源……在課堂上,老師帶領學生消化原始經典論文,幫助學生從源頭上建構知識體系。

“日本近代著名兒科醫生鬆田曾經說過:對幼兒來說,讓他學會自己吃飯,比讓他多吃半碗飯重要得多!”原始論文導讀課老師劉覺平教授介紹初衷,“對本科生來說,閱讀相關的原始文獻是極有益處的,處在雛形中的科學最容易被消化。”

書院式社區

最強師資全程深度陪伴

什麼是熱學?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是怎麼來的?宇宙運行、物質運動的研究是否有規律可循?弘毅學堂物理班本學期的“熱學”課,由中國科學院院士、校長竇賢康授課。

“竇校長講得很好,全部板書,用非常簡單的數學推導,把晦澀的公式剖析得很透徹,他引入的物理科學前沿知識對我也很有幫助。”學生陳子言說。

弘毅學堂平均投入近10萬元對每個學生進行培養,教師隊伍結構為“首席教授—教學團隊—科研導師—學業導師(班主任)”,是名副其實的“名師辦班”。

從一年級到四年級,學業導師和科研導師深度陪伴。這兩類導師都由對培養學生有熱情的著名教授、學科帶頭人、有海外留學和工作經歷的學者擔任。

在科研導師的課題組,一、二年級同學強調的是基礎性與趣味性﹔大三后,在課題組裡要從事前沿課題研究,至少參與一個獨立課題的全部研究過程,每學期初有開題報告,學期中有小結,學期末有總結,結題時有答辯。不要求一定有重大成果,重在探索的過程。

王樹澤從物理班畢業后,被保送到清華大學直博。大三時,王樹澤進入中國科學院院士徐紅星的課題組。徐紅星讓他每天做化學反應實驗,王樹澤不解,“我將來想從事偏物理的科研,做化學合成太無趣了,隻用化學方程式算好質量然后重復做就行了。”

徐紅星問他:“你炒過菜嗎,炒菜放鹽嗎?”徐紅星解釋:“納米實驗中,化學技術很重要,樣品的制備處理都要用到化學,就像炒菜要放鹽一樣。”這是王樹澤做跨學科研究的第一課,是一堂生動的萌芽課。

2010年至2017年,弘毅學堂作為本科生院下設的一個辦公室運行,學生學籍在相關學科學院,弘毅學堂辦公室和學院共同負責學生的培養和管理等工作。2016年9月起,弘毅學堂開始按理科試驗班大類招生,學生學籍歸口弘毅學堂,並開始探索跨學院大理科培養模式以及以梅園為基地的書院式學術社區建設。

“我們培養的人才將來什麼樣,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專業以外的東西。”石兢認為,學院與書院好比學生的父親和母親,優秀的父母為了孩子的成長會相互補位,共同發展。

優質師資的全程深度陪伴,不僅傳授了有形的專業知識與科研方法,導師們還以言傳身教影響著學生,以師德師風感召著學生,以民族情懷引領著學生。

育人育才融合

培養德藝雙修有志青年

將成人教育與成才教育相互融合,是弘毅學堂的一大特色。弘毅學堂的學生們,身上具有四個共性。

共性之一:自主學習。國學班是唯一的文科班,課程內容以中國古典文獻和相關研究方法論為主,老師會根據自己的興趣開讀書會,如《左傳》《爾雅》等,學生跟著碩、博士師兄師姐們一起研修經典。理科班的實驗課程中,老師去掉完整方案僅給題目,由學生自己確定方案與步驟,自己選定儀器設備,獨立完成實驗過程。

共性之二:強調“搭配”。注重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合理搭配,讓學生的課上課下生活組成協和的交響樂,形成不同學科之間、基礎課程與拓展課程之間、課堂教學與實驗教學之間的搭配。

共性之三:全面發展。弘毅學堂是非典型“學霸”養成所,“書呆子”是待不下去的。這裡的學生陽光開朗,會學會玩,第一身份是“學霸”,第二身份各種各樣。如數理經濟和數理金融班的畢業生王子偉,目前在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攻讀經濟學博士,曾是風靡全校的校園十佳歌手,拿過全國原創音樂大獎,常以表演嘉賓、評委等身份出席校內外各種文藝活動。

共性之四:嚴謹求實。對弘毅學堂的畢業生來說,漂亮的成績單,只是小小的階段性成果。他們深知,今后從事相關學科學習和研究的道路任重道遠。“學術並非一日之功,沒有基本功何談學術。像數學這樣的學科,至少十年才敢談入門而已。所謂尋出路只是希求將來早入數學之門。”數學班的余紅杰說。

“弘毅學堂就像一個自在的生命體,蘊含著獨一無二的精神和氣質。在年復一年的潛移默化下,她所能夠影響和傳承給我的不僅是讀書求知、終身學習的成才之道,更是人文理性的自由發展和德行情懷的塑造完善。”已被保研至北京大學的准畢業生豆柏文說。

“弘毅學堂是學校本科教育的‘精裝修’和‘樣板房’,我們從中獲得的經驗將普及到全校本科教育中,努力創立中國特色高等本科人才培養的新模式。”石兢坦言,這是學校建設弘毅學堂的初心和使命。(記者 肖珊)

(責編:於昕君(實習生)、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