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西南交通大學探索教師專業化發展新途徑

大學高素質教師隊伍從哪裡來

2018年05月07日09:16 | 來源:中國教育報
小字號

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范怡紅,時隔近20年又被母校西南交通大學“搶”了回來。搶她的部門有兩個,教務處和教師工作部﹔做的卻是同一件事,教師專業化發展。

西南交大在教師專業化發展方面的探索,也引起了中國高教學會副秘書長葉之紅的關注。2018年4月,中國高教學會高校教師教學能力專業化發展經驗報告會就選在西南交大召開。葉之紅甚至認為,這種改革探索代表了高校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奮進之筆”。

作為教育部直屬高校,西南交大在軌道交通研究方面享有盛名,目前國內該領域10名院士裡有9名出自該校。來自全國高校的400多名代表,更多的是希望能在翻轉課堂、慕課、雙創等熱詞之外,取到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真經。

問題在哪兒

和國外大學主要靠學術勞動力市場來配置師資不同,改革開放后,我國高校就建立起三級培訓網絡,可以說從一開始,大學教師的培訓就是政府行為。但是,大學教師培訓的現狀,總體來說是國家和學校的積極性高,教師本人的積極性低,“很多老師參加國家的半年提高班培訓,主要是學外語去了”。

高校教師還需要教學業務培訓嗎?一項調查表明,大學教學存在教師和學生雙方的“體驗差”:有73.25%的教師投入時間和精力最多的項是教學﹔63.29%的教師常在工作一整天后,感到筋疲力盡﹔46.50%的教師對於某些學生,常有“孺子不可教也”之感。隻有37.7%的學生每周會將16小時以上課外時間用在學習上﹔接近50%的學生認為課程不能激勵其學習﹔79.4%的學生很少在課外與教師討論課程內容。

究其原因,西南交通大學教務處長郝莉認為:在課程教學上,以“教”為中心,教學效率低下,學生停留在淺層次學習﹔在課程評價上,重點評價教師教得如何,忽視學生學習成果產出﹔在教學改革上,以“改教”為中心,沒有形成與學生間的良性互動﹔在質量保障上,機制不健全,重評價輕改進,沒有形成“評價—反饋—改進”的閉環系統,評價結果很少真正應用於課程質量提升。

教師們對教學培訓的不熱情,與一些高校長期存在的重科研輕教學的辦學傾向不無關系。不止一位與會代表告訴記者,僅拿職稱評定來說,很多學校看重的還是高水平論文、國家項目、科研經費等,教學成果獎項少,競爭激烈,含金量與科研成果也有差距。

近年高校的轉型發展,對教師的專業化成長也提出了挑戰。山東一高校教務處長告訴記者,他們是從師范專科學校升本的高校,學校提出要發展航空特色專業,但缺乏西南交通大學這樣的行業背景,教師專業化發展困難不小。

中心轉移

熟悉大學管理的人,對課堂教學評價的打分表並不陌生。在這張表上,對教學態度、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效果都賦予了不同指標。做到了這些就是一堂好課嗎?

打分表對“教學態度”有三項要求——儀表端庄,講課有激情,精神飽滿﹔教風嚴謹,對學生嚴格要求﹔教師備課充分,書面教案(講稿)齊備。教師在這幾方面都做得很好了,也未必能將學生引入深度學習。問題出在哪裡?西南交大教務處長郝莉認為,過去的教學和評價,都是以教為中心。

如何建立以學為中心的課程質量持續提升機制?西南交大從課程質量框架、評價體系、教學創新體系以及保障機制、平台建設、支持體系6個方面進行了重新定位。他們認為,現在大型企業用人更加強調溝通能力、跨文化能力、寫作與管理能力等,根據反向設計原則,大學應該由此出發,確定教學目標,組織教學內容,選取教學策略,開展評價與反饋,關注課程中關鍵因素之間的互動關系,由此導向“以學為中心”的教學。

近幾年,西南交大通過“新生研討課”“跨學科”“通識課”等教學環節,探索了何為“以學為中心”的教學。

“新生引導課重在引導,專業不是主要的。”2016年,交通運輸與物流學院教師王坤面向全校大一新生開設了一門名為“智聞物流”的新生研討課,重點關注新生怎樣實現從高中到大學的轉變,實現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的過渡,怎樣在“玩”中完成演講、表達、辯論等能力的鍛煉。王坤說,2014年他到美國學習了一學期,對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深有體會。教師也要學會“退出”講台、“走近”學生,從關注學習結果轉為關注學習的過程,從“長輩”身份轉換為“學長”角色。

體育部教師宋愛玲已有十多年的工作經驗,之前對“跨學科”並沒有什麼感覺,2015年參加教師工作坊時,感覺自己內心的激情被瞬間點燃。從此她決定把這份激情帶到課堂,並開始有意識地關注跨學科。她所在團隊開設的課程“運動科技與智慧人生”,就集結了體育、機械、電氣、力學、經管等多個領域的教師。這個教學團隊注重完成兩個方面的目標:學生自主學習與激發團隊精神。“理念轉變了,方法轉變了,成果也就自然顯現了。”宋愛玲說,他們整合資源優勢,陸續申報了不少專利,如最近就在按程序申報智能標槍等專利,真正實現了教學相長、教研相長。

“雙螺旋”

2017年2月27日,西南交大成立了黨委教師工作部,與教師發展中心合署辦公,主要負責學校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師德師風建設、教師培訓和教師職業發展等4方面工作。相應的,原先工會的師德師風建設、人事處的海外訪學計劃等工作職能也劃歸教師工作部。

“把思政專題納入教師發展計劃,開通職稱‘雙通道’,形成了思想政治與業務發展相互融合的雙螺旋DNA。”西南交大教師工作部部長任平弟說。

在促進教師教學能力專業化發展上,西南交大最主要的抓手也有兩個:一個是首開課教師培訓,強制性的,至今已延續17年﹔另一個是教學能力提升研修班,自願報名,至今已舉辦3屆。

首開課教師培訓每年7月發布通知,要求報名者之前有一年助教經歷。西南交通大學制定了《首次開課教師培訓實施辦法》,為首開課教師提供系統、科學、完整的職業初階發展指導。他們開設了菜單式培訓講座、教學工作坊、網絡課程學習、交通特色大型工程實踐活動等培訓項目,組織校院兩級專家組成專家組,通過隨堂聽課、院校兩級試講、視頻評價等形式,發揮校內教學名師“傳幫帶”作用,通過同輩互評、學生問卷調查、自我教學反思和總結等方式,為首開課教師建立全面有效的評價激勵機制,形成教學檔案。經過近一年的跟蹤培養,17年來,有近1200位老師從首開課教師培訓結業。

能力提升班旨在激發教師對教學更深層次的熱愛,由副校長馮曉雲擔任班主任,黨委副書記晏啟鵬任導師,教師工作部部長和教務處處長任助教。從2015年起,3屆共招錄150位教師自願加入。聚焦高教熱點難點,邀請國內外教育專家來校開展了34場專題研修,支持近100位老師參加40多場校外的教師發展研討會。

有著20年教齡的郭永春是抱著“打擂台”心態參加能力提升班的。郭永春本科畢業即留校工作,目前是《岩土工程勘察》《土木工程地質》等課程的負責人,有多門課獲評國家精品課程。幾次活動參與下來,他徹底服氣了,曾在一篇教學心得上寫道:“教學的覺醒:教育者被教育,研究者被研究。”

郭永春說,能力提升班給了他自我反思、自我觀照的機會,自己的教學風格和體系也已逐漸形成,開始真正意識到了教學的意義和價值。目前他正在分設小組開展探究式學習,已在學校開設了“思考學習”“思考設計”等跨學科和通識類課程,課堂上改變教授與學習的傳統方式,要求學生畫出思維導圖,然后開展講述、研討、再修改。很多學生表示獲益匪淺,甚至稱贊為自己學習經歷中的一次革命。

能力提升班鼓勵學員們將研修所學在教學中探索和運用。目前3屆學員們逐漸成為學校教學改革的新生力量,不少人承擔了校級本科教育教學研究與改革項目。僅此次在西南交大舉辦的高校教師教學能力專業化發展經驗報告會,就有65%的匯報教師來自這個研修班。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出台,這也是黨中央出台的第一個專門面向教師隊伍建設的政策文件。“《意見》提出要建設一支高素質創新型的教師隊伍,促進高校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正當其時。”中國高教學會副會長管培俊說。(記者 儲召生)

(責編:於昕君(實習生)、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