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副校長、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主任田剛院士從事數學研究40年
最不怕的就是挑戰(治學者)

![]() |
田剛在給學生上課。 |
燕園未名湖北端有一座紅牆灰瓦的四合院,描金牌匾上書“懷寧園”。這是北京大學副校長、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主任田剛院士的辦公之處。
新學年伊始,田剛忙著准備開設新的數學課程,並組織新的研討班。見到田剛,正是他剛指導完學生的空閑時間。這座雅致的懷寧園,其名為致敬數學家陳省身先生的舊居“寧園”,它匯聚了中國數學科學的頂尖力量,也契合了田剛的科研和人生准則:以寧靜之心,做踏實之事。
“數學裡沒有模糊曖昧,對就是對,錯就是錯,這份簡單的快樂令我著迷”
作為中科院院士、著名數學家,田剛解決了一系列幾何及數學物理中的重大問題,特別是在Kahler—Einstein度量研究中做了開創性工作。近年來,他還解決了YTD猜想,並在曲率流等研究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他是沃特曼獎、韋伯倫獎等國際數學大獎獲得者,應邀在世界數學家大會上作一小時報告,麻省理工學院和普林斯頓大學教授……這些榮譽都是國際數學界對田剛學術科研水平的充分肯定。
數學有什麼用?這是人們常問數學研究者的問題。“怎麼會沒用呢?在我上大學時,有句話叫‘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徐遲先生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掀起了全社會關注數學家的熱潮。當今社會,基礎數學的各個分支在密碼學、經濟學、電子商務、建筑、醫學成像、疫苗研制等重要領域均有應用。”談起數學的魅力,田剛打開了話匣子。
田剛很享受這份樂趣,甚至把思考數學問題當做日常消遣。數學研究是大量運算支撐和長期思維浸透的結果,解決一個問題往往需要窮盡數年甚至一生的精力。田剛說,雖然每天教研和行政任務繁忙,“但無論如何,夜晚的那幾個小時,我可以全心全意做科研、寫文章。”
科學研究絕不是躲進小樓自成一統,與同行交流往往能碰撞出靈感。田剛回憶道:“1987年臨近畢業之際,我在紐約州立大學與一位年長我十幾歲的數學研究者一見如故,我們當時圍繞一個數學問題暢聊了幾個小時,之后又多次見面討論。直到2001年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某次聚會上,我們又一次討論起來,突然靈光一閃,找到了突破口,這個困擾我們十幾年的問題終於有了答案。那一剎那,來自數學的愉悅油然而生。”
“數學裡沒有模糊曖昧,對就是對,錯就是錯,這份簡單的快樂令我著迷。”正如田剛所研究的數學一樣,無論科研、育人還是學校管理,他的思考和做事軌跡都遵循著某種科研大家共通的特質——對錯分明、化繁為簡。
“基礎研究像一個強大的引擎,帶動與之相關的科學研究和技術的巨大發展”
2005年,田剛從美國回國組建了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13年來,中心見証了國內數學科研水平的飛速發展。在他眼裡,數學是自然科學的基礎,中國要成為一個強國,首先要成為一個科技強國,更要成為一個數學強國。“目前我國數學研究的許多成果已在國際處於領先地位,估計能排名進前20位。但要與美國、法國等數學強國一同站在世界頂尖,我們還有差距。”田剛說,“中國要建成數學強國,我們中國的數學家還要努力。”
從數學大國到數學強國,需要哪些努力?田剛解釋,目前我國數學研究領域大體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解決問題、填補空白,處理前人留下的重大問題和猜想﹔另一部分,則是去開發、創立一個新學派,引進一個新概念,開辟一個新研究方向。
黨的十九大報告和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都提出了強化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在田剛看來,基礎研究像是一個強大的引擎,帶動與之相關的科學研究和技術的巨大發展,中國與世界發達國家在科學技術上存在差距,很大程度上是基礎研究特別是基礎數學存在短板。實現可持續發展和創新驅動發展,要在創新開辟方面下功夫,做原創性的科學研究,引領未來的數學方向。
“我們的學生解題能力很強,但大多數成果是在前人開辟和指引的基礎上完成的。年輕人一定要靜下心來做學問,不要跟潮流,要獨立思考,積極努力,做原創性的研究。這也是未來數學研究的挑戰和動力。研究,就是要不斷向前走。”田剛說。
“由數學大國邁向數學強國,雖不能一蹴而就,但已具備了實現的可能性”
不可否認,這十幾年來,我國數學研究的國際水平站位較之過往已有長足進步。田剛評價說,這得益於國家人才戰略計劃,已經有一批優秀年輕人才從國外回來,並且取得了較多國際前沿的原創性成果,在國際舞台上,我國中青年學者的身影越來越多。
但是,“人才很難留下來,最優秀的年輕人來到我們這學數學,待了一段時間后,還是願意去數學強國。我們缺少的,是更多有視野、有自信心的領軍人才。”田剛認為,年輕人之所以會做這種選擇,最重要的考慮因素是軟環境。一個好的學術環境,前提是有更多的高手和學術發展機會,頂尖的年輕人更願意到普林斯頓大學、哈佛大學學習,正因為那兒高手更多,接觸世界前沿和發展提升的機會更好。
“我在麻省理工學院和普林斯頓大學教書的時候,一度是學校數學系裡帶學生最多的教師。作為一個中國人,能夠吸引世界各地優秀的年輕人來學習,我感到非常欣慰。”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身為教師最大的幸福,田剛不無驕傲,卻又略帶遺憾地說,“由於當前我們還不是數學強國,願意來學習的非中國籍優秀學生數量還不多,但這也正是我們未來努力的方向。”
科學家最不懼的就是挑戰。田剛表示,我們要有信心,縱觀最近十幾年,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優秀人才回到國內,我們正處於經濟條件、國家科研環境改善的大好機遇,從數學大國向數學強國邁進,雖然不能一蹴而就,但已具備了實現目標的可能性。
今年8月將在巴西裡約熱內盧召開的世界數學家大會,應邀作報告的華人數學家有12名,其中張平文、許晨陽等8名華人數學家都是北大校友。田剛介紹,“這些學者中很多人的主要研究工作都是在國內展開的,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近幾年來我國的數學研究在世界得到了承認。”
田剛今年正值60歲,在數學領域沉浸40年,談及自己的新目標,他說,身體健康當然最重要,還想爭取在數學研究上有新的進展和突破,“希望更多年輕人投入到數學等基礎科學的研究事業之中,在基礎科學方面成為領跑者,在應用科學方面為國家發展做出貢獻。”
《 人民日報 》( 2018年03月21日 12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