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校長吳普特:扎根西部 創建世界一流農業大學

2018年03月19日09:05    來源:人民網    手機看新聞

打印網摘糾錯商城分享推薦     字號

人民網北京3月19日電(孫競)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以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為導向,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加快“雙一流”建設,支持中西部建設有特色、高水平大學。”

作為一所以農業為特色和優勢的國家重點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去年入選首批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名單。2017年12月27日,吳普特接任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校長,成為合校后的第四任校長,也是18年來第一位在本土成長起來的校長。今年1月30日,吳普特當選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如何在一流大學建設中保持鮮明的辦學特色,聚焦重點方向發力?如何傳承和發揚扎根西部、胸懷大局的奉獻精神,為西部發展、國家建設奉獻更多智慧和力量?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校長吳普特做客人民網“高談客論”訪談欄目,接受了記者的獨家專訪。

談世界一流農業大學目標:深厚的歷史積澱,讓我們充滿信心

在今年年初公布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一流大學建設方案》中,明確提出“以農為本,扎根西部,以創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為目標”、“到2030年,初步建成世界一流農業大學”。吳普特表示,雖然面臨地域劣勢、人才流失等重重困難,但對於方案中提出的目標,依然充滿信心。

吳普特說,這樣的信心來自於三個方面:第一,西農建校已有84年,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澱,為西部地區的發展及國家農業的發展都作出了重要貢獻。尤其是對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的發展,起到了關鍵性的推動作用﹔第二,國家有需求。目前,我國每年還需進口糧食大約1億噸。糧食生產的潛力在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區,西農擔負著“支撐和引領干旱半干旱地區現代農業發展”的重大使命﹔第三,近年來,歐美國家逐漸減少了對農業科學和技術的投入和關注,一些州立大學都辦成了綜合性大學,但西農還依然保持著農林特色的優勢。

談高校人才流動:應該合理、有序,給西部人才更多支持

在今年的兩會上,高校人才的流動問題再次成為熱議話題之一。面對東部高校在薪資待遇、發展空間等方面的競爭優勢,西農如何將人才“引得來”和“留得住”,也是吳普特目前面臨的最大困難。

吳普特強調,高校高層次人才應該合理、有序流動。他建議從兩方面著手,一是改善西部高校自身的學術環境,提升學術平台質量,更好地為人才創造良好的工作條件﹔二是呼吁國家設立西部人才專項計劃,放寬西部學者申請國家級人才計劃的條件,並在待遇及科研經費方面給予西部人才更大的支持力度。

“希望國家在科技項目和平台建設中給予西部適當的傾斜,並在醫療、子女入學、就業等方面,為在西部長期工作的人才提供一些優惠支持。”吳普特說,人才是目前制約西部高校發展的最大短板,必須尋找有效對策和方法,才能促進東西部教育的均衡發展。

談大學文化建設:要倡導一種大學的精神,兩手並重謀發展

吳普特談到,大學文化建設,就是要倡導一種大學的精神。下一步,西農將文化建設與學科建設並重,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學校所在的地方,在新中國成立以前是張家崗村,在改革開放前是武功縣的楊陵公社,之后是楊陵鎮,現在是國家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總體來說,學校一直在鄉村小鎮辦學。幾十年來,學校的一批老科學家,以一種對事業的追求、對科學的追求精神,一直扎根楊凌小鎮默默奉獻,做出了驚人的成績。”吳普特感慨地說。

採訪中,吳普特特別提到了自己的導師——著名的土壤學與水土保持學專家朱顯謨院士。“先生去年剛去世,102歲。他提出黃土高原國土整治‘28字方略’,對我們國家退耕還林政策的實施、黃土高原的綜合治理起到很重要的引領作用。”

今年1月18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王輝教授團隊獲得“大北農科技獎——植物育種獎”。吳普特介紹,王輝教授雖然已經退休了,但還是天天到地裡去。他扎根楊凌50多年,培養出的“西農979”已經成了黃淮麥區的主推品種,累計推廣過億畝。

“正是這樣的科學家支撐起了這塊土地、支撐起了這個大學。”吳普特說,“西農之所以能產生這樣的科學家,就是學校的內涵、精神、追求之所在。所以我們要強調大學精神,學科建設、文化建設兩手並重,真正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

談未來農業的發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方向

今年2月4日,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公布,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行了全面部署。這是改革開放以來第20個、新世紀以來第15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

作為一所始終緊扣“三農”發展主題的重點高校,吳普特認為,目前農業發展的關鍵就是如何實施好鄉村振興戰略,就是如何落實“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這20個字。

在吳普特看來,主要應從三點發力:一是培訓專業的農民﹔二是促進農業的融合發展﹔三是發展多元化農業。“在三產融合的未來農業發展趨勢下,我們的學科布局也要‘跳出農業看農業’,通過學科的交叉,通過理工農醫經管文法的交叉,來探索新的農業發展模式”吳普特說。

談到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吳普特舉了“土豆”和“蘋果”兩個生動的例子。“農民生產的初級產品——土豆,在地裡就賣八毛錢、一塊錢一斤,但是經過加工成為澱粉、土豆粉,價格就提高了。如果再加工成其它食品,價值還會翻倍。比如蘋果,農民田地裡賣兩三塊錢一斤,如果通過一個簡單的篩選進行分級,好的蘋果可以賣到七八塊甚至十塊錢一斤。如果再將蘋果榨汁銷售,附加值更高。”

吳普特介紹,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目前在陝西白水、洛川,以及甘肅等地,都建了一些蘋果的試驗站,通過試驗站帶動當地農業的發展。由西農創立的“在政府推動下,以大學為依托,以基層農技力量為骨干的大學農業科技推廣新模式”,有效地解決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裡”的問題。

“實際上,從2004年、2005年起,西農就在用這種的模式搞農業科技推廣、助力脫貧。在秦巴山區、在黃土高原地區,試驗示范站極大地帶動了當地產業發展。2018年國辦4號文件就是推廣楊凌的經驗,我們的成功實踐已成為國家決策的有力參考,在引領中國農業的發展方面,特別是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方面作出了貢獻。”吳普特最后說。

(責編:孫競、熊旭)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特別策劃

    兩會進行時
    我為政府工作報告獻策
    民民跑兩會
    聽懂兩會
    捎句話
    人民網評
    健康中國人

兩會調查

    2018兩會熱點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