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首都醫科大學創新思政教育——

讓思政課與醫學夢同頻共振(在一線)

本報記者  丁雅誦
2018年02月22日08:3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肝膽外科事業的開創者吳孟超,90歲高齡還親自上陣完成高難度手術,他的一雙手被譽為‘上帝之手’……”首都醫科大學思政課教授張艷清,從醫德楷模入手,徐徐展開課程,向學生們講授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裡的“敬業”二字。

  “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培養人民滿意的醫生,做出能更好服務於人民健康的科研創新,這是首醫大一直以來堅守的初心和使命。”首都醫科大學校長尚永豐說。而要培養精湛醫術、高尚醫德、藝術服務的醫學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不言而喻。在日前召開的首都醫科大學思想政治工作會上,校黨委書記呼文亮表示:“要把思政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讓思政課與醫學夢同頻共振,培養出讓黨放心、讓人民滿意、讓患者信任的醫療衛生人才。”

  思政課要想出實效,關鍵看針對性強不強。對於醫學專業學生而言,更多的困惑集中在專業方面:學醫到底有什麼價值?當醫生會不會過度疲勞?如何正確看待傷醫事件?怎樣才能樹立醫療工作者的職業榮譽感?……“摒棄照本宣科,針對學生的專業特點和思想實際,思政課才能做到少而精、精而管用。”校黨委副書記劉芳介紹,學校以專題的形式開展教學,比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設計了“馬克思主義與醫學生的成長成才”專題,自然辯証法概論課設計了“解讀生死”“生物醫學發展中的哲學倫理學思考”等專題,這些專題受到了學生們的廣泛歡迎。

  專題授課之外,還有小班研討。老師將1個自然班分為若干小組,每個小組15—20人,學生根據議題,逐一發言,然后交流、辯論、總結,教師在這個過程中進行指導和點評。“小班研討的主角是學生,議題設置也是學生自己決定的,比如醫學職業活動中的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醫學生面對疾疫、戰爭、國家危急時刻的選擇,健康中國戰略下醫學生的責任與使命等,學生們在探討中往往能產生很好的想法,也能收獲不同觀點。”馬克思主義學部負責人說:“這樣的研討能大大提高學生運用課堂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當學生動起來、教師忙起來、課堂熱起來,當思政課不再是學生背答案、背要點,老師照本宣科、滿堂灌時,思政教育的效果就顯現出來了。在2017年首都醫科大學學生上半年輿情調研中,“對您的思想言行和成長影響最大”一題的統計結果顯示,“思想政治理論”位居第一,佔66.0%。一位學生深有感觸地說:“思政課和自己實現醫學夢息息相關,這樣的課,我們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畢生難忘。”

  為適應互聯網新媒體的發展趨勢,首都醫科大學創新形式,將思政教育延伸到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1分鐘能量圈”,即思政課教師指導學生撰寫閱讀時間為1分鐘左右的文章,並通過“首醫思修課”等微信平台向全體學生推送﹔“5分鐘微課堂”,即利用微信平台,對社會突發事件,老師進行微講授,學生自由提問發言﹔“紅色種子”欄目,開設在學校官方微信平台,介紹各學生黨支部開展的活動及經驗教訓。

  實踐出真知。大學生要了解國情民情,要了解醫療服務現狀,要樹立起服務人民的遠大理想,就必須走進社會。為此,首都醫科大學專門制定了《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方案》,組織學生到月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參觀考察、志願服務、社會調研,讓學生深入了解我國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的現狀,了解國家在醫改進程中,尤其是在改善百姓“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時的相關政策,並由此增強學生的職業榮譽感和使命感。

  醫學生從步入醫學殿堂的第一天起,醫學夢便應成為其終身追求。而思政課要想成為學生真心喜愛、畢生受益的課程,就必須與學生的醫學夢同頻共振。呼文亮說:“黨的十九大后,學校更要堅定初心和使命,以立德樹人為核心,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培養人民滿意的醫生,讓學生們在實現醫學夢的過程中助力中國夢。”


  《 人民日報 》( 2018年02月22日 18 版)
(責編:趙英梓、白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