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年俗流變——

科技和文教先行(感言)

馮  哲
2018年02月22日08:3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年的味道是每個中國人心靈深處最溫暖最動人的感覺﹔中國人的重情重義在春節期間體現得最為豐沛﹔節日裡的“中國年”是中國文化中最為亮麗的風景。

  現在的中國,似乎已進入一個全方位電子科技時代。唐代大詩人杜甫的《客至》詩中曾言:“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隻舊醅。”但在今天,無論身在何方,隻要一部手機,天南海北的物品幾天之內便可進家入戶。網絡為鄉村購物提供了最便捷的方式。古今之別,大矣!

  手機短信微信拜年成了全民全新時尚。滾滾微信浪潮一波又一波,各種溫暖、詩意又不失個性的拜年微信令人目不暇接,爭奇斗艷﹔溝通無處不在,情誼熱得發燙。每個中國人都在盡其所能地表達祝福,情感綻放,傾訴鋪陳……

  書院在各地興起發展,可謂傳統文化與教育的回歸。書院,這是一個專屬中國文化的美麗隱喻,自唐代以來,在中國傳承千年。講學研究,習禮歌詩,祭祀藏書,移風易俗是其主要功能。歷史上的書院,大多在山野鄉村,不僅教書育人,還移風易俗,往往成為一個地方的教育中心、文化中心,甚至學術中心,生生不息構成中國人的精神家園。在復興中國夢的今天,文化自信成為時代特征。教育以道德為主軸,教育為民風負責。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立場與主體性看國內國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為世界發展貢獻中國方案,已成為國家共識。

  年俗流變,鄉村振興,科技與文教先行。文化與教育是決定鄉村能否真正振興的根本因素。傳統中國,尊尊親親,老老長長,各安其位,各守其責,上下有序,內外和諧,鄰裡鄉黨,敦親睦鄰,守望相助。有宗廟祠堂,有鄉規民約,有家風家訓,有鄉士鄉賢。構成傳統中國最穩定有序的鄉土社會。這些傳統隨著近代中國受西方工業化大潮沖擊,漸成絕響。新時代的中國,文化自覺與自信回歸,40年改革開放,國力增強,積累出中國人找回精神家園的渴望。禮樂斯文重建,復興昨日輝煌。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成為中華民族為之奮斗的理想。無論城市還是鄉村,無論國內還是海外,今天中國人的精氣神很足,向善向上,充滿著自信與尊嚴。

  鄉村興則國家興,美麗中國、文化中國皆看鄉村振興。

  (作者為北京四海孔子書院院長)


  《 人民日報 》( 2018年02月22日 06 版)
(責編:趙英梓、白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