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雙一流建設離不開教師這個“第一資源”

謝維和
2018年02月17日09:29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雙一流建設離不開教師這個“第一資源”

 雙一流建設,離不開政府與社會的大力支持,需要進一步深化體制機制的改革,需要加強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建設,也需要不斷調整高等教育的學科專業結構,更新和優化課程與教學內容等等。但是,教師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正是因為如此,《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中才會非常明確地將教師作為“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這體現了教育發展規律的要求,抓住當前深化教育深化改革發展與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關鍵。

教師是增強高校內生動力和辦學活力的關鍵

教師作為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第一資源是教育發展的時代要求,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建設發展的關鍵。經過“211工程”與“985工程”的建設,中國世界一流大學的建設已經進入到一個內涵發展、提高質量的階段。從教育發展的階段來看,我們也從過去的增量改革,發展到了一個存量改革的階段。顯然,這種提高質量和內涵發展需要有新的思路和邏輯,按照高等教育發展的規律,在這個階段如何增強高等學校的內生動力和辦學活力是一個關鍵。其中,教師是具有高度關聯性的第一位戰略資源。

將教師作為學校建設發展的“第一資源”,有利於深入解讀分析辦學質量變化中的因果關系。長期以來,大學的辦學過程被簡單地誤認為是一個單純的投入——產出的關系。人們按照一種非常簡單的線性思維的方式,把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投入,簡單粗暴地與學生的學業成績聯系起來,而沒有仔細考慮整個過程是如何發生的,沒有認真地研究這種投入是如何通過學校教育教學的影響,而轉化為學生的學業成績的。當然,我們不能否定,投入對學生學習成績的積極作用,但其中的變量和邊界條件仍然是十分復雜的。它們並不是一種簡單的線性關系。

針對這種現象,有的學者就提出了一種新的所謂層次區分的理論:這個理論的目的正是要分析並說明學校組織在教育投入上對學生學習成績的影響機制。而且在這種研究模式中,研究者比較多地關注的是教師的作用。而整個研究的流程也就從單純的投入——產出,轉變為投入——教師的教學行為——學生的學習成績這樣一種新的研究思路。顯然,這個理論模式開始注意研究學校組織系統中各種教育資源如何通過教師這一中間變量,而對學生學習成績產生影響。盡管這個模式對學校的組織結構和教育過程,學校內部的領導、教育者之間的合作與效能、學校的教育目標、對學生的學業期望、校長的負責制,以及其他學校的組織條件等同樣能夠影響學生學習成績的因素顧及不夠,因而學者們也存在不同的意見,但它的合理性在於,把教育資源的投入劃分為各種不同的因素,包括時間、材料、技能等。同時,根據這些資源在不同的教師和課程中的投入,進而分析與建構影響學生學習成績的理論框架,因而能夠更好地解釋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的變化。因此,從整體上看,目前許多的教育社會學家已經比較含蓄地接受了這種層次區分的理論,並且將它作為一種研究的框架。在他們看來,“層次區分理論對於解釋具體的教學資源比如時間、材料以及明確具體的教學活動,如完成某一單元的授課,都能行得通,對有明確規范課程內容的問題,比如早期閱讀教學,尤為適用。”(《教育社會學手冊》,第55∼56頁)例如,有的研究人員發現,如果教師對學校組織有一種比較強烈的認同,那麼,他就會有非常強的責任感,這樣也會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另外,還有研究人員發現,如果教師參加一定的職業團體,那麼這種組織特征也能夠促使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有比較多的創新,包括幫助學生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踐能力,等等。換句話說,這個理論模式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充分肯定了教師在提高學校辦學水平與學生學習成績過程中的直接作用,而其他的投入因素常常都需要通過教師這一高度關聯性變量而發揮其邊際效應。

雖然這種層次區分理論是一種普遍性的學校管理理論,但它對大學尤為適用。因為,從大學管理的理論與現實中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從某種意義上說,大學往往是一個組織結構非常鬆散的社會組織。雖然大學也有各種各樣的制度與規定,存在相關的程序與條例,包括各種各樣的制度性因素,但這些因素在這個組織結構中的聯系是非常模糊的,其效果也常常是某種定性的估計或判斷,而缺乏准確的評價。由此,大學中的學術評價常常也是充滿了爭議。甚至圍繞人才培養質量與學術成果水平的評價與認知,也往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大家公認的一點是,大學教師的教學涉及高深知識的探索、生產與傳播,是一種創新性的頭腦的精神性活動,而且,它關系到一種對未知領域的認識。而這種活動很難說是一種簡單的線性關系。因此,我們可以發現,在大學中,教師在學術活動中的“自由裁量權”比中小學教師更大,他們學術活動中的自主性也更廣泛。從大學管理和內涵發展的角度說,大學教師在增強大學的內生動力和辦學活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與內涵發展方面的關鍵性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教師作為“第一資源”給資源配置模式帶來的新變化

參考這種層次區分理論,這種“第一資源”對於大學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政策與實踐意義。正是由於教師在大學中屬於具有高度關聯性的戰略資源的特點,如何管理和配置這種“第一資源”也是大學管理與改革中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問題。

實事求是地說,這個問題並沒有現成的答案和模式。我認為,這裡所謂的“第一資源”,並不單純是重要性的先后,或者是給予教師更多的關注與支持,等等。它最核心的政策和實踐含義在於,它體現了一種大學建設發展中新型的資源配置模式:即按照教師配置不同的教育教學資源。顯然,這對於大學的傳統資源配置模式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尤其是在這種新的資源配置模式中如何協調好自主性與組織性、差異性與統一性等矛盾之間的關系,至今仍然是一個高等教育管理中的世界性難題。而這也正是世界一流大學建設中教師隊伍管理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任務。目前,許多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高校在綜合改革的規劃中,紛紛將人事制度改革作為首要任務與重點工作,也正是基於對這一問題重要性的認知。而在這個改革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與困難,也恰恰是反映了教師這個“第一資源”在世界一流大學建設中所具有的高度關聯性。

(作者系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

(責編:孫競、曹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