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在歷史坐標中 定位“雙一流”

2018年01月16日09:05 | 來源:中國教育報
小字號

2018年是農歷戊戌年。120年前的戊戌變法,最后以百日維新的鬧劇而告終,值得慶幸的是,京師大學堂作為僅存的維新成果得以保存。京師大學堂以及隨后的國立北京大學,開啟了中國現代意義上國立大學建設的先河,也為120年來的大學發展定下了“中國特色”的基調。

假如我們站在2018這樣一個特別的時間點回望,新中國大學建設史上有三個重要的時間點不容錯過。湊巧的是,它們之間都相差了整整20年。

一是1958年,標志是一批新型大學的產生。60年前的1958年,“超英趕美”和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的提出,使我國高等教育的版圖也發生了較大的改變。總結起來有三個明顯的變化:一是觸角從中心城市向地方和邊遠延伸,廣西大學、吉首大學等一批大學由此成立﹔二是省級中醫學院相繼建立,改變了辛亥革命以來中醫“失寵”的局面﹔三是出現了基礎學科和應用學科並設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科學技術大學等,打破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高校基礎學科和應用學科分設的蘇聯模式。無論是地方大學、中醫學院,還是科學技術大學,都表明這一時期的大學建設開始探索“中國道路”。

二是1978年,標志是確定一大批全國重點大學。40年前的1978年,改革開放成為一項基本國策,高等教育戰線也開始了撥亂反正。特別是這一年4月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的召開,否定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教育路線,為國家現代化建設服務成為教育的新目標。高考制度得到恢復,教學制度得以保証,一大批社會精英人才走進了大學校園、受到了正規的教育。這一年,國務院確定88所高校為全國重點大學,從制度上保証了這些大學能夠集中最優秀的教師和學生。盡管此前已有全國重點大學的概念,1978年的88所重點大學得到了各行各業的支持,也得到全社會的公認,“好大學”的標志一直影響至今。

三是1998年,標志是提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20年前的1998年,隨著新世紀的即將到來,國家對高等教育的發展進行了重新規劃。特別是在這一年的北京大學百年校慶上,國家領導人提出了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新目標,隨之誕生了“985工程”。這一年,高校開始了1952年以來最大范圍的合並重組,四校合並的新浙江大學等巨型大學開始出現﹔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開始實施,吸引了一大批國外頂尖人才,也促進了高校人才制度的改革。與此同時,隨著高校擴大招生規模,各地開始出現一大批新建本科院校,逐漸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自此,我國大學的學科實力得到了較大提升,特別是“985工程”的成功實施,為今天的“雙一流”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站在2018年年頭,回望上述三個重要的時間點,我們會有太多的感慨。特別是大學改革實踐中的寶貴經驗,值得我們去認真總結。1958年的“大躍進”盡管給國家建設帶來了很多的后遺症,但在大學建設上,卻開啟了適應中國國情、繼承傳統文化、服務國家戰略的改革創新之路。1978年的重點大學建設和1998年的“985工程”,充分體現了我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越性,其建設模式已被韓國、德國、日本、俄羅斯等許多國家借鑒和模仿。

更為關鍵的是,大學發展上這三個重要的時間點,對應的都是一個“特別的時代”。1958年的“超英趕美”,1978年的“改革開放”,1998年的“新世紀”,客觀上為大學的改革和發展提供了真刀真槍的實踐舞台。換句話說,隻有在國家改革發展“特別的時代”,才會出現大學改革發展的黃金時代。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雙一流”建設無疑正趕上這個“新時代”和“新矛盾”。歲末年初,包括北大清華在內的“雙一流”建設方案陸續公布,這也是有關高校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一個實際行動。2018年,中國高校在“雙一流”建設上將書寫怎樣的“奮進之筆”?讓我們拭目以待。(儲召生)

(責編:楊軒(實習生)、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