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陝西高校結合主導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發展需求,打通校地科技成果轉化新渠道

深融產學研 釋放“雙創力”(在一線)

龔仕建 孫睿楠
2017年11月23日04:5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不久前在西安舉辦的第三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總決賽中,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成績位列全國高校第一,陝西省總成績居全國首位。

  作為科教大省,陝西近年來結合主導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的發展需求,打通了校地科技成果轉化的渠道。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中國西部軍民融合創新谷等高校與政府共建的科技創新高地正在建設,機器人、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研發平台正在形成,一幅數十萬高校師生參與創新創業的熱圖在這裡徐徐展開。

  服務農業農村,讓創新成果“俯下身”

  “前幾年果樹病害多,一年頂多收入兩三萬,這兩年有了示范站專家的指導,我去年一年就賺了11萬。”陝西省眉縣金渠鎮寧渠村獼猴桃種植戶張德福口中的“示范站”,就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眉縣獼猴桃試驗示范站,通過為果農推廣優選品種、配方施肥和太陽能殺虫等,示范站逐漸成了果農們的課堂。去年寧渠村獼猴桃總收入近1億元,戶均種植純收入近10萬元。

  依托學科優勢,面向區域主導產業,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產業中心地帶建立了26個試驗示范站和40個示范基地。“學校正在以此探索建立從大學到地市農業科研機構,再到基層農技推廣體,最終到達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多元主體協同融合新機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副校長錢永華表示。

  讓農民富起來的同時,還要讓農民收獲幸福感。傳統窯洞陰暗、潮濕,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教授劉加平便在延安棗園建起了黃土高原綠色窯洞,不僅臥室、廚房、浴室等一應俱全,還有陽光房、地熱地冷通風空調系統。一位村民對劉加平說:“雖然花了近4萬元,但現在就是給我20萬我也不賣,上哪住這麼好的窯洞。”

  “通過建立西部綠色建筑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陝西正在探索打破高校創新資源的學科門檻和壁壘,實現優勢資源的創新整合。”陝西省科技廳廳長盧建軍表示。

  專利技術入股,讓科研人員“掙到金”

  今年5月,西北大學教授范代娣團隊研制的類人膠原蛋白系列產品“可麗金”,展示在紐約時代廣場納斯達克大屏上,黃底黑字的“讓世界睜眼看中國”廣告語格外醒目。以“一種類人膠原蛋白及其生產方法”發明實現專利技術入股,范代娣組建了西安巨子生物基因公司,將研發成果應用在皮膚醫學領域和美容護膚領域,目前受益患者超過1000萬例,產品終端銷售額2016年已超過20億元,累計近百億元。

  “按提出項目者為第一單位的原則,明晰知識產權與成果轉化收益按照出資比例分配,打破了校企合作的傳統障礙。”西北大學副校長常江說,這樣高校科技人員既不離開校園,又能赴企,企業既能進校園,成果又能出校園。

  利用專利技術入股的還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的教授王磊。為了把“膜分離”技術成果轉化成商品,西安建筑科技大學以專利和專有技術入股,聯合中色科技公司的現金入股,共投資8000萬元,在蘇州成立了合資公司,並孵化出軍康醫療公司。“目前,這兩家企業生產的‘水處理設備組件’和‘血液透析器’不僅打破了國外壟斷,產品也供不應求。預計2020年,該技術僅在我國的產業規模就將達3000億元。”王磊介紹。

  專利技術入股,成為陝西高校實現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的有效途徑,讓科研人員的研究成果真正“掙到金”。此外,陝西高校還將科技成果轉化作為省屬院校院所年度考核指標和增加財政撥款的重要依據。

  金融制度扶持,讓科技企業“回娘家”

  陝西每年的技術成果和服務交易額高達700億,其中絕大部分出自高校科研院所。但長期以來,陝西面臨著科技資源“東南飛”、科技成果無法就地安家的困境。

  為了給科研機構與市場“牽紅線”,去年9月,陝西省出台《陝西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若干規定》。依據政策規定,像王磊團隊這樣用科技成果投資、創辦企業的,成果轉化的收益,團隊至少可以拿到90%,並直接獎勵給個人。

  就在一年多前,陝西科控集團投資基金負責人盧道真為王磊團隊提供的一部分資金,讓王磊圓了“回娘家”西安創業的夢想。政府引導資金被譽為成果轉化過程中的“及時雨”和“放大器”,盧道真也被西安創客們稱為科技廳派來的“天使投資人”。他介紹說,與以往單純撥付給科技項目的無償款相比,能集中力量幫助真正缺錢的早期項目。

  2016年陝西技術合同成交額802.7億元,專利授權量增長45.7%,增速居全國第一位。“近年來,陝西不斷推進高校與企業結合、學校與地方結合,完善主動轉化機制和評價激勵等機制,極大地激發了高校創業創新熱情和成果轉化動力。”陝西省教育廳副廳長劉建林說。


  《 人民日報 》( 2017年11月23日 18 版)

(責編:王政淇、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