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科學課絕不是“副科”

曉林
2017年09月25日09:27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科學課絕不是“副科”

今年秋季開始,我國小學科學課程起始年級調整為一年級,原則上小學一、二年級每周的科學課不少於1課時,三至六年級的課時數保持不變。新的調整展現了我國對科學教育的重視日益提升。

不僅在我國,世界各國的科學教育都受到教育界以及學生和家長越來越多的關注。從科學課程的保障系統看,美國在1993年至2013年間,出台了5部關於科學教育課程的法律法規。英國政府每隔3至5年,就對科學教育課程標准進行修訂和調整。澳大利亞教育協會則提出了科學課程的優先行動計劃。1988年,英國為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開設的國家統一課程中,數學、英語、科學並列成為核心課程,而其他課程則為基礎課程。在德國,科學課同樣與語文、數學並列為小學的3門核心課程,從小學一年級起就開設,而且其課程內容非常廣泛,涉及地理、社會、經濟學、生物學和自然科學等,由此可見各國政府對中小學科學教育的重視程度。盡管各個國家的課程標准在具體表述和實施上各具特色,但他們都把科學教育貫穿於基礎教育階段,從而確保了科學教育的連貫性。

科學課不僅僅是一門課程,它還關乎學生思維習慣和科學精神的培養。從某種層面看,科學精神應該是貫穿人一生的基本素養。

何為科學精神?對此,亞裡士多德談及科學的誕生時,提出了三個條件,第一個條件是“驚奇”,第二個條件是“閑暇”,第三個條件是“自由”。其中,驚奇作為人之本性,首先意味著熱愛這個世界,並深信他們棲居的這片土地有著美,有著萬物之靈。自由則意味著思維的開闊,可以突破業已存在的解釋世界的固定范式,希望用自己的思維建構對世界的理解。閑暇是以一顆充實的心去期待發現,同時也是一種無法言傳的愉悅狀態,並因此發現世界。

如此看來,科學精神並非空洞乏味的口號,而是一種催人奮進、助力創新的強大力量。隨著后工業時代的到來,創新驅動發展已經成為國家戰略,公民素質的高低,既決定了個人的就業能力、創新能力、創業能力,也關系著國家科技創新能力的進步,影響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面對創新乏力等諸多困擾科學發展的重大問題,中國比以往更迫切地呼喚科學精神的勃發。然而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中小學的科學教育存在著看多做少、探究不足、資源缺乏等諸多問題,在一些學校,科學課甚至一學期上不了幾節,淪為“副科中的副科”。

可以說,目前我國在全民科學素質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尤其是義務教育階段面向未成年人的科學教育,應對提高國民科學素質起著根本性的基礎作用。站在這樣的高度,學校在推動科學課建設時,要樹立起危機意識和責任意識。

在具體實踐中,要讓課程設置體現出“務實”的新導向,更加重視培養孩子的創新能力、動手操作和實踐能力。在教學方法上,科學課需要的不是死記硬背,而是自主、合作和探究,教會孩子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這對教師的教學能力、學校的評價機制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毋庸置疑,在新的學期,讓科學課上得更“科學”,將是我國中小學教育者面臨的最重要的命題之一。

(作者:曉林)

(責編:吳思旻(實習生)、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