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哲海“書虫”和國內首部奧義書專著

2017年09月25日09:25 | 來源:中國教育報
小字號
原標題:哲海“書虫”和國內首部奧義書專著

吳國學教授與學生討論項目研究進程。 吳軍輝 攝

■聚焦國家重大科研項目系列報道

【項目推介】:

印度奧義書哲學思想研究專著《奧義書思想研究》(五卷本,約260萬字)是國內學界第一部系統研究奧義書思想的專著,也是國際學界第一部用概念史闡釋方法全面、系統地梳理奧義書思想的發生和演變歷史的專著,同時也是迄今國際學界對於奧義書進行研究的篇幅最大、內容最詳盡的一部作品,在多個方面填補了國際、國內學界的空白。

“這是中國印度學研究的一塊裡程碑,標志著中國人對印度學研究的最高水平,對世界奧義書的研究意義巨大。”不久前,由南開大學哲學院教授吳學國編著的《奧義書思想研究》正式出版,這是國際學界第一部用概念史闡釋方法,梳理奧義書思想的發生和演變歷史的專著,國內印度哲學史家王志成教授對此不吝贊美之詞。

從2007年正式獲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立項到第一部系統研究奧義書思想專著的出版,十年磨一劍,吳學國教授孜孜不倦,嘔心瀝血,最終完成了這部迄今國際學界對於奧義書進行研究的篇幅最大、內容最詳盡的一部作品,在多個方面填補了國際學界相關研究空白。這項研究有何意義?又經歷了怎樣跌宕起伏的鑽研過程?

孤燈清茶,潛入書山鑽研的“書虫”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2003年,吳學國第一本學術專著《境界與言詮——唯識的存有論向語言層面的轉化》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年,《存在·自我·神性——印度哲學與宗教思想研究》開啟了吳學國研究印度哲學的腳步。

在鑽研印度哲學的過程中,吳學國發現,長期以來,國內對於印度文化的研究是一個比較冷門的領域,成果也很少。然而,西方和印度學者的研究已經做得比較詳盡、深入,其中印度學者有近兩千年注疏整理奧義書的歷史,但傳統印度學者的研究往往很難擺脫教派立場而充分意識到自身與文本意義的歷史距離﹔西方學者著重具體概念、范疇的分疏,但在解釋概念的內在聯系和發展、演進的脈絡基礎上把握奧義書的觀念整體性方面,尚有很大不足。

為了做好印度奧義書哲學思想研究,吳學國想辦法彌補自己在印度哲學方面知識的不足。對於各種奧義書參照梵本的整理研究,吳學國沒有捷徑,隻能孜孜不倦、全身心地投入。對他而言,工作就是他的生活,由於長時間地趴在書桌上研究寫作,吳學國的眼睛慢慢看不清了。高達兩千度的近視,讓他的同事和學生憂慮不已。

年近七旬的周德豐是哲學院的一名退休教授,與吳學國既是數載的同事,又是多年的鄰居。他回憶:“學國老師常常在北村的報欄踱步,一晃就是兩個小時。我從那兒經過,他經常看不見我。一方面是他在思考問題﹔另一方面是他的眼睛真的看不清我。直到我叫他,他才知道。”提起這位老同事,周德豐字裡行間都是對他的欽佩與欣賞之情。

“在這個急功近利的浮躁時代,學國老師踏實、淡泊,像是一隻潛心研究的‘書虫’,更像是精神界裡徜徉的一名戰士。他一個人在哲學研究的道路上前行,與史料、文字、精神海洋搏戰,其中的辛酸與艱難不是常人能體會的。”

哲海泛游,他和他的“自由本體論”

此書一經問世,很快在學術界受到了廣泛關注。年近八旬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哲學史學會名譽會長方克立教授在讀到該書后,表達對這部專著的贊賞之意:“全世界關於奧義書的研究有很多,但是吳學國老師的這部著作是目前國內漢語學界關於奧義書研究做得最好、最全面、最充分的,這是南開大學的一筆重要財富。”

印度駐華大使顧凱杰(Vijay Gokhale)稱該成果是一項“重大的標志性成果,表明印度學在中國是一個生機勃勃的學科”。我國印度學權威郁龍余教授也高度贊揚這一成果,稱其“在我國哲學發展史和中印學術交流史上,乃是國之重器”。

吳學國一直有一個清醒的認知:哲學是一門奢侈的學問。作為哲學工作者,不能只是享受思辨的樂趣,而是要解決人類生存面臨的問題,促使人們更自由、更有尊嚴地活著。

20多年來,他一直努力在建構接續西方哲學傳統、吸納印度哲學傳統的一種全新的精神哲學,學生們給他這套理論命名為“自由本體論”。

在這套理論裡,吳學國揭示出自由是存在、生命和精神的本質。他分析,在精神的自否定運動中,有4種維度是最基本的,它們構成精神生命展開的坐標。這就是精神的自身建構(自組織)、自身維持、自身否定和自身出離運動。這是生命不斷擴張自己的4種意志,也是生命維持自身存在的先天必要條件。

在《奧義書思想研究》的結尾處,吳學國寫道:“人類精神史的任何有價值的創造都是在自由推動下做出的成果,都是自由的實現,沒有自由,人什麼都做不了,沒有自由,人什麼都不是。”

十年磨一劍,彌補學界多項空白

本書對數十種主要的奧義書參照梵本進行了重譯,譯文參考、斟酌了從杜伊森(Deussen)、繆勒(Muller)等近十種老一輩學者的所有權威翻譯的最新譯本,充分吸取了近百年來相關領域的研究成果,在多個方面填補了學界空白。

研究首次採用概念史闡釋的方法,根據思想發展的自身邏輯,把原本以內容之曖昧紛挐、含混雜亂著稱的奧義書觀念放到精神演化的歷史整體中進行詮釋,把每一觀念當作奧義書精神歷史展開的一個環節,闡明了每一觀念生成和演變的內在精神邏輯及其與其他觀念的必然聯系,使這些經常相互矛盾的觀念構成一個歷史性整體,從而非常清晰地呈現了奧義書思想的動態輪廓。

“這樣既避免了傳統印度學者由於缺乏歷史意識導致的對奧義書思想的扁平化,也避免了一些西方學者忽視奧義書思想的整體性以及牽強地將奧義書思想弄成一個統一的邏輯體系的誤區,真正做到了邏輯和歷史的統一。”吳學國介紹說。

值得一提的是,該書在學界首次從概念史層面對於奧義書思想與包括吠檀多派、數論派、瑜伽派、順世論、耆那教和佛教在內的印度各派思想的源流關系進行了系統、完整、詳細的梳理。首次全面、系統地闡明了奧義書思想對於佛教產生的影響,以及它的持續滲透導致佛教向大乘思想的轉化、乃至最后如來藏佛教產生的過程。

這部著作的最大特色是其基本理論層面的原創性。吳學國不無自豪地介紹說,“我們不同於通常哲學史家寫的哲學史,而屬於哲學家寫的哲學史。我們是把哲學史作為精神史。我們主要是通過觀念史的闡釋,揭示人類精神的現實內容,以及精神本有的自由推動它不斷自我否定、自我展開的邏輯。”(通訊員 郝靜秋)

(責編:王鬆(實習生)、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