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住寧夏政協委員助力精准扶貧,發揮慈善“造血功能”,從輸血式、救濟式扶貧到造血式、開發式扶貧,阻隔貧困代際傳遞,從根本上鏟除滋生貧困的土壤

一位政協委員的教育扶貧實踐

本報記者 楊 昊
2017年09月20日08:0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一位政協委員的教育扶貧實踐(協商之路)

“將‘助學金’改為‘獎學金’,一字之差,既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又能激發上進的動力,擺脫心靈上的貧困烙印。”黨彥寶說。

黨彥寶是住寧夏的全國政協委員,多年與貧困人群打交道的經歷讓他深知,要想拔窮根,首先要從教育上下功夫。2011年,他與夫人邊海燕共同發起成立寧夏燕寶慈善基金會, 主攻“教育扶貧”。

助力教育阻隔貧困代際傳遞

“初中時午飯便宜,4塊錢就能吃一頓。高中就貴了,一頓要8塊到10塊。”家住寧夏固原市原州區和泉村的馬強(化名)說,自己最“愛吃”的是米飯和土豆,“肉貴,不常吃。”

16歲的馬強今年剛考上寧夏固原五中,而大哥馬剛(化名)則考上了寧夏大學。馬強的父親因小兒麻痺不能干重活,母親長年患病,哥倆的學費就成了家裡的“老大難”。為籌學費,馬強暑假期間去砍磚,每天從早上7點干到晚上6點,能掙七八十塊,最終還是沒能湊夠學費。

8月15日,還在為學費發愁的馬強到學校報到,才得知自己受到資助,“當時鬆了一口氣,能給家裡減輕點負擔了。”

資助馬強的便是寧夏燕寶慈善基金會。2011年,燕寶慈善基金會實施第一期捐資助學項目,對寧夏全區1.5萬名家庭困難學生進行資助﹔2013年起實施第二期捐資助學項目,針對被國家列入集中連片特困區的寧夏六盤山9縣區、5鄉鎮考上二本及以上大學的孩子,燕寶慈善基金會實行全覆蓋、無差別資助,連續4年,每人每年資助4000元。同時,對9縣區、5鄉鎮高中生,以及其他縣區部分建檔立卡的貧困家庭高職、中職學生、大學生進行資助。此外,基金會還實施持續性獎勵,對本科連讀碩士、碩士連讀博士的受助學生,每人每年分別獎勵8000元和1.6萬元。

李彥龍是寧夏大學社會學專業的大二學生,去年他和弟弟妹妹同時考上大學。拿到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天,患糖尿病的父親就選擇了停打胰島素,並開始四處借錢。后來,李彥龍獲得了燕寶獎學金每年4000元的資助,連續資助4年。李彥龍父親得知后流淚了:“不用3個裡面選兩個上學了!”

在打贏脫貧的攻堅戰中,教育被賦予“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使命。寧夏燕寶慈善基金會用真金白銀為教育加油:每年發放獎學金近3億元,每年資助的學生達11.7萬人,已遍布全國500多所高校。

“造血式”扶貧挖斷“窮根”

寧夏“西海固”,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稱,是國家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大。扶貧先扶智,讓年輕人獲得就業能力,打通就業渠道,是教育扶貧的應有之義。

馬小慧的幼年充滿著不幸:1歲多時父親去世,9歲時母親改嫁。因為是女孩,還差點上不成學。考上寧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是馬小慧命運的轉折點——上學期間,曾兩獲國家獎學金,利用假期時間打工,3年內給家裡寄了1.1萬元。如今,馬小慧是神華寧煤集團的一名質檢化驗員,通過自己的力量帶動家庭走出了貧困。

馬小慧的母校寧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如今有8700余名在校生,其中90%來自寧夏,尤以“西海固”地區居多,其中超過一半學生受到過燕寶獎學金的資助。2017年,學校就業率達到94%,“造血式”扶貧效果初現。

“隻要一技在手,全家脫貧有望。”從輸血式、救濟式扶貧到造血式、開發式扶貧,職業技能教育的特殊作用在寧夏得到顯現。

在銀川有一所特殊的高中——寧夏六盤山高級中學,被稱作“山區孩子的城市學校”。5900多名在校生全部來自寧夏六盤山區,相當於在自治區首府為南部山區建了一所優質高中。在這所學校,農村戶口的學生佔到了70%,其中來自建檔立卡貧困家庭的學生就有658名。2013年,燕寶慈善基金會在這裡設立了“燕寶班”,每人每年資助2000元。校長金存鈺說,燕寶班的學生有兩個“特別”:家庭特別貧困,成績特別優秀。

截至今年,六盤山高級中學已為南部山區一萬余戶農民家庭每家培養出一名大學生。

扶貧既扶智也扶志

寧夏師范學院有一個“燕寶愛心社”,是學校裡最大的學生組織,社團3274名成員都是燕寶獎學金資助的學生。社團日常的活動,便是深入鄉鎮、社區和學校開展各類志願服務。“就是要讓正能量傳遞下去,把我們感恩的心轉變為助人的善心。”社團創始人李文靜說。

“中國人口基數大,要把人口變成財富,靠教育提升人口素質。”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協黨組副書記、副主席崔波認為,寧夏的教育扶貧經驗具備很強的“可復制意義”。

25歲的田進財比同齡人顯得成熟許多,他是寧夏大學廣告學專業大四的學生,也是一家傳媒公司的創始人。他輟過學、打過工,上大學后獲得了燕寶獎學金的資助。2014年,他用獎學金交完學費后,拿省吃儉用省下來的錢買了一台單反相機,也正是因為這台相機,他才能夠進入傳媒行業。田進財有一個目標,就是拍一部受資助貧困生的微電影。“讓優秀的更優秀,讓后進的變優秀,讓越來越多的學生成為愛心傳遞者。”寧夏大學黨委副書記王宏偉的話,道出了基金會的另一種意義。

扶貧既要扶智,也要扶志。不僅要扶知識、扶技術,更要扶信心、扶勇氣,“智志雙扶”才能真正形成合力,從根本上鏟除滋生貧窮的土壤。寧夏六盤山地區9縣區、5鄉鎮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出自貧困家庭,但基金會選擇了全覆蓋、無差別資助,黨彥寶說,這種安排就是為了保護貧困孩子的自尊心,不讓他們感覺與別人有差別。“我們要尊重每一個孩子,在他們心裡埋下愛的種子。”

“首先我要說一聲‘謝謝’,每當看到父母疲憊的身影,總讓我有輟學的沖動,感謝您為我們伸出援手,讓我有信心完成我的學業……”像這樣的感謝信,黨彥寶收到許多。“有人說我是用人民幣換信紙,這的確比掙錢值得多了,比啥都值得。”黨彥寶說。

《 人民日報 》( 2017年09月20日 22 版)

(責編:孫競、申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