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如何上好開學第一課

2017年09月04日09:14 | 來源:中國教育報
小字號
原標題:如何上好開學第一課

  金秋九月,暑假結束,新學期開學,學生們又迎來了一段嶄新的學習歷程。開學第一課,該給學生們講些什麼?關心這件事的並非隻有校長、教師,最近許多媒體圍繞“開學第一課”刊發文章,就此展開討論。

  北京青年報

  開學第一課和大學新生“談談錢”

  又到了開學季,大一新生們要面臨全新的校園生活,當然這也離不開金融服務。比如辦銀行卡、使用移動支付、接觸信用卡產品、消費貸等。在這些跟“錢”相關的活動背后,如何理性選擇、適度消費成為很多學生需要掌握的開學“第一課”。

  對於全國成百上千萬的大學新生來說,大學生活是完全不同於小學、中學生活的一種全新體驗,其中獨立自主,成為對大學生的一個基本要求。而在這個“獨立自主”的概念裡,就包括了對金融服務、經濟生活、日常消費的科學與合理安排。所以,趁著大學開學“第一課”,我們很有必要和剛剛邁進大學校園的新生來“談談錢”。

  在小學和中學時代,買什麼東西,什麼時候買,基本上由家長來說了算,而進入大學,家長除了按月或按年把學費、生活費打入大學生的賬戶,無法有效約束大學生們的消費。這種經濟上的相對自由,也意味著相對的盲目和風險,尤其是對於一些自控能力差的大學生來說,突然之間自己花錢沒人管了,難免會大手大腳,非理性消費。這不但會增加父母的經濟負擔,而且容易養成大學生大手大腳花錢的習慣。

  當父母所給的生活費無法滿足自己的消費需求,很多大學生也不好意思再問父母要錢,這時候怎麼辦?隨著校園貸的流行,大學生可以不用欠人情,也不用抵押什麼財產,隻要憑借一張手舉身份証的照片,就能借到幾千幾萬元的錢。但很多大學生卻落入貸款陷阱,無法自拔,甚至連人生的命運走向都被迫發生改變。所以,堅持理性消費,不要輕易貸款,應該是給所有人的忠告。

  現在從國家到社會,越來越重視信用體系的建設,個人信用的含金量越來越高,正在從一種“無形信用”變為“有形資產”,大學生理應從大學時代開始就重視個人信用建設,避免因為信用卡透支、逾期不還款等等損害個人信用。

  一定的理財體驗有助於大學生對風險的認識、對經濟發展的了解,同時對培養良好的理財習慣也有幫助。然而,無論哪種理財方式都不能過度,尤其是對於股票、基金這類高風險的投資品,大學生最好以體驗為目的,而不能以追逐財富的多少為目的。

  (作者苑廣闊,原載《北京青年報》,有刪改)

  工人日報

  開學第一課不妨在家裡上

  “百善孝為先”,這是中華民族流傳多年的經典,但似乎也成為了家庭教育中“最熟悉的陌生人”。對於很多未成年孩子的家長來說,恐怕認為“學習好”最孝順,畢竟,這是對父母“最好的回報”。實際上,如何孝順也需要學習。作為家庭版的“開學第一課”,家長不妨就跟孩子說說什麼叫孝順。

  讓家長談這個話題似乎有點難。有時候,或是出於本能,或是為了省事,家長總是羞於或懶於跟孩子們談孝順,仿佛告訴孩子你要孝順我是在“自我邀功”。然而,孩子其實就是一張白紙,所有關於酸甜苦辣的切身感受,需要經過家長的反復教導后才能形成概念固化,更何況“孝順”這種抽象且多變的概念。

  你不去告訴孩子怎麼叫孝順,只是把魚肚子中間那塊無刺、肥厚的肉一遍遍夾給孩子吃,習慣后孩子自然認為這是理所應當享有的。指望著孩子自己能夠感知、頓悟何為孝順的難度不言而喻,如此易於言表但難於理解的概念,必須在家裡關上門,百無禁忌地談清楚。

  當明確了要不要談孝順之后,接下來說說怎麼談。偌大的操場上,孩子們集體給父母洗腳,洗著洗著,雙方就跨越腳盆,抱頭痛哭——這一幕或許你我都不陌生,這種談孝順的方法被屢屢批評,卻一次次上演。

  時代在改變,對於一些傳統的“孝道”,我們要理解其精神而非照搬照抄。否則,我們今天作為兒女是否依然要“親嘗藥湯”呢?作為家長,我們不能總理直氣壯地對孩子說“我就是這麼過來的”,更不能動輒就祭出“一切都是為了你好”這樣的空洞表白。從目的出發,帶著問題意識,讓孩子們發自內心地懂得什麼是孝順,或許效果會更好。

  讓孩子懂得孝道,每個家庭的生活其實就是最好的課堂。讓孩子融入到真實的家庭生活中,每個父母也要努力做到言傳身教。某種意義上說,家長自己的孝順之道就是給孩子的最好教材。就像多年前的那個公益廣告一般,兒媳給婆婆洗腳,自己的兒子自然會模仿復制。

  (作者張世光,原載《工人日報》,有刪改)

  中山日報

  開學第一課應從 不攀比拒奢華學起

  又是一年開學季,關注了數日有關新學期開學的新聞,筆者竊以為,這“開學第一課”已經到了必須從“不攀比”和“拒奢華”學起的時候了。

  大學新生報到,不論家庭經濟狀況如何,筆記本電腦、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大致都是“標准裝備”﹔每個月的生活費到底應該給多少錢,業已引發數輪爭論﹔中學生開學,同學之間也常常喜歡比比暑假都去了哪裡旅游,以及自己是否又換了新手機,玩游戲又充了多少錢﹔小學生亦不能幸免,書包、文具甚至爸媽開什麼車等都成了攀比的對象。

  如果說早年間學子們互相攀比學業成績、特長愛好還有幾分可取之處的話,如今這種全方位多角度的“比拼”可就是有百害而無一利了。

  但這能全怪孩子們嗎?顯然不能!筆者見過一個孩子,在班級裡看誰都不入眼,為什麼呢?筆者親耳聽見他的父母教育他,“你的生活多幸福啊,你們班誰的爸爸有你爸爸賺錢多?”“你的同學誰像你一樣有那麼多高檔玩具?”天天接受這樣的家庭教育,你還指望孩子能不把錢看得比什麼都重?

  不僅是家長,包括老師,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從源頭堵住孩子們年紀不大就鑽進錢眼裡的趨勢,要以身作則讓孩子們明白“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漢”的道理。這樣的開學第一課,遠比教他們如何學習,如何搞好人際關系,如何發揮自身特長更重要。

  (作者杜學峰,原載《中山日報》,有刪改)

(責編:魏楚雲(實習生)、申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