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光明時評:高校智庫須降虛熱做實功

王斯敏
2017年02月13日07:33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高校智庫須降虛熱做實功

  近日,一篇題為《高校辦智庫是否“過熱”?被指與國家需求和問題脫節》的報道,再次將高校智庫推至輿論旋渦。如果說,針對其他類別智庫的討論多關注方法論,聚焦於“怎樣建設,如何實施”﹔對高校智庫的叩問則顯然更進一層,屢屢回溯至“該不該建,邊界何在”。

  高校智庫是否真的“過熱”?僅從其可見數量及總體佔比來看,正如上述報道承認的那樣,“還算正常”。若論其建設完善程度、實際發展環境、已有優質產能,更是難言“過熱”,甚至離國家期待差距甚大。

  高校人才資源富集,謀政資治似是順理成章之事。從國家決策需求、智庫總體格局、大學自身職能來看,高校智庫躋身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主力部隊也是時代之選、發展大勢。然而,是什麼引發了“高校智庫過熱”的隱憂,爭論背后潛藏著哪些問題,這是我們必須正視的。

  首先是對大學、智庫兩者職能及其相互關系的認識偏差。一方面,高校的多重使命——教書育人、科學研究、社會服務間的有機聯系在某些討論中被忽視、異化。大學被抽象為“與世俗社會保持距離”的超脫之地,社會服務被視為“功利化、實用化”體現與可有可無的部分﹔另一方面,與“社會服務”直接相關的智庫被窄化,智庫研究被與短平快的對策研究畫上等號。

  實際上,智庫功能也應分級分類全面認識。僅就咨政研究而言,智庫提供的思想產品便有理念、戰略之分,既能制定技術性對策,亦能提供戰略性方案,還可提出根本性理念,而后兩者便是適合高校智庫的最佳發力點。與之相應,高校智庫人才也絕非簡單的“方案制定者”,而當是以深厚理論為根基的戰略科學家。更深層考慮,智庫研究特有的問題導向、現實觀照,對高校的學科融合、知識體系轉換大有裨益。如果明確了上述概念,對“高校智庫”的誤讀當能有效化解。

  其次,是對高校智庫建設方向與方式的兩種誤讀:或把“高校建設智庫”等同於“高校變成智庫”,或將“高校智庫機構”與高校中教學科研等其他部分割裂看待。前者將智庫母體與智庫機構混為一談,夸大了智庫功能在高校整體使命中所佔比重﹔后者為智庫機構設置了“孤島化生存”的語境,所以生出“一小批人拼命干,其他人袖手看”的尷尬與隔閡。實際上,智庫既不可能“吞沒”大學的其他屬性,也無法脫離高校教學科研與整體環境而健康生存。由此出發,報道中所引某些高校“舉全校之力建好某某智庫”的言論,也只是一種號召跨學科集聚資源、打通體制機制障礙、為某智庫建設提供全方位支撐的動員性表述,不可機械化解讀。

  當然,也必須承認,現階段高校智庫建設中的確存在很多問題與不足,強化了外界的誤解與成見。如一哄而上的逐利化傾向,原有研究機構“新瓶裝舊酒”的淺表化轉型,脫離國情實際與決策需求的低效能研究,等政策、靠投入、要資源的被動依賴心理,整體規劃缺失造成的碎片化研究、重復性建設……對這些問題,既要勇於直面、切實改進,又不必因之喪失長遠信心。畢竟,中國智庫尚處在起步階段,“成長中的煩惱”無法阻擋成長的腳步。

  “道雖邇,不行不至。”推動協同機制改革,提升智庫實力﹔革新評價激勵制度,激發人才活力﹔突破原有管理體制束縛,釋放智庫更大潛能……一面去除虛熱,另一面做足實功,高校智庫以“有為”換“有位”的真正春天,必將到來。

(責編:魏艷、趙竹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