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大學生創業:“實戰者”勝

玄增星
2016年11月21日07:54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大學生創業:“實戰者”勝

  閉幕式現場。汪龍華/攝

  “我隻能保守地跟你說。”站在答辯教室外面等候的湖南科技大學團委副書記馬繽輝突然壓低了聲音,“我們學校這個項目已經成立了公司,去年的銷售額已經達到了8000多萬元。至於利潤我就不介紹了。”該項目負責人剛剛畢業一年,現已成為學校的杰出校友,“很多同學都知道她。”馬繽輝說。

  經過5天轟轟烈烈的角逐,2016年“創青春”中航工業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隨著投融資簽約儀式的舉行落下帷幕。本次大賽共有76個項目達成意向簽約,其中27個入駐創服機構,49個與創投機構簽署投融資意向協議,累計獲得意向性投融資金額6.0324億元。49份協議中有46份的投融資數額在百萬元以上,最高達到了2.3億元。

  大賽結果顯示,“實戰派”取得了全面勝利。而在榮譽和資本的光環背后,是高校在大學生創業“學院制”下的助力。從行政設置、教學安排到孵化落地,高校正在慢慢形成自己的創業生態環境。

  一所由團省委書記擔任院長的學院

  就在最近兩年,全國各個高校紛紛開始密集地設立一所新的學院。院長往往由校團委書記或者校長擔任,而在部分高校,本省的團委書記或者市長更以榮譽院長的身份,出現在學院官網的首頁。這所“最牛學院”的名字中,通常至少包含了“創新”和“創業”這兩個詞的其中之一。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是設立“創業學院”的先行者。早在2011年,在校方和團湖北省委的共同推動下,學校的“創業學院”挂牌成立,同時也是省級的“湖北青年創業學院”。據創業學院副院長喻良濤介紹,這種與團委合作成立創業學院的模式,當年在全國211高校中尚屬首例,而現在已經“遍地都是”。從學院最初開設創業管理方向雙學位時隻有12名學生報名,到現在已有114名學生報名參加創業精英訓練營,規模不斷壯大。

  對於大部分高校來說,各類創業學院在目前依然只是一所虛擬學院。喻良濤介紹,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創業學院依托於公共管理學院,隻面向校內學生,並未在高考中開放招生。其主要的作用是將高校創業在行政機構和專業院系方面進行了一體化建設。

  雖然這類“學院”與人們普遍理解的學院相比,定位和機制都有非常大的區別,但不能否認的是,高校創業正在納入“學院制”的體系。目前,各所創業學院的主要職能已經逐漸涵蓋了從課程、實踐到孵化的高校創業整個鏈條。

  創業學院的管理機制各個高校有所不同,但管理層多由校內領導兼任。馬繽輝介紹,湖南科技大學的“創新創業學院”之下還設有專門的創業指導科,邀請資深的企業管理者擔任科長,同時吸納校外各個行業的資深人士,包括企業領導人、先行創業成功的校友等,為學生創業提供實戰經驗,並與校內老師一同提供課程研發和輔導。校內和校外的多方力量,構成了創業學院的“導師庫”。

  齊魯工業大學研究生三年級學生於卓帶領的山東九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這次大賽中獲得了金獎。在他看來,能夠獲獎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學校前后安排20多位創業導師對他們進行的指導。從創業計劃書的整體思路到實地調研和市場分析,導師們從自身的創業經驗或投資背景出發,對他們進行了全方位的“問診”。

  “因為我們研究生是在實驗室研發的這個產品,更多傾向於技術方向,初期思路主要是以產品為本位,對於市場需求與痛點考慮不完全,在市場營銷方面較為薄弱。”於卓坦言。在多位創業導師指導之后,他們深入實地調研,進行數據分析,並持續追蹤了幾位典型的目標客戶,獲得了最為直觀的第一手資料。“正是有了這種最為真實的體驗與數據,才讓我們的目標客戶與市場營銷做的更為完善。真正做到了以市場需求、客戶的痛點為導向,根據目標客戶提供最為有效、最為合理的營銷方案,真正做到為客戶著想,為客戶服務。”於卓說,“並且讓我們從單純的銷售釀酒機系列產品的公司,慢慢轉變為一個微型發酵設備的領航者。”

  不以創業為目的的創業教育

  在齊魯工業大學,創業基礎課已經成為從大一到大三的必修課。於卓也上過這門課,也正是在課程的啟蒙之下,才有了這次項目的雛形。“創業課程讓我對公司的運營有了初步的認識,市場需求、產品、目標客戶、市場營銷、財務預算和風險評估這幾大方面。在此基礎之上,我們團隊才能進行深度挖掘與提升,尋找到項目的亮點與優勢。”

  創業基礎成為高校的必修課已經不在少數。以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為例,創業學院的課程包含了商業模式分析與創新、創業實訓、市場調研與行業分析等數十門,並且在公共管理學院內部,創業管理已經成為學生的必修課。

  創業教育正在進入更寬泛的群體。然而與此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聲音指出,適合創業的人只是極少數。在普惠性與大眾化之間,創業教育似乎遇到了矛盾。

  據了解,目前全球100余個商學院中已經有60多個建有本科、碩士、博士的創業創新學科和專業。而在中國,創業管理一般是工商管理的一個分支,與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戰略管理、財務管理等並列,創業教育尚未形成完備的體系。

  西南交通大學校長徐飛認為,當前我國高校創業教育呈現出兩極分化的情況,一個極端是創業教育的“窄化”,表現為對大學生創業技能培訓,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創業﹔另一個極端是創業教育“泛化”,表現為將創業教育等同為素質教育。“創業教育在當下已經成為中國高等教育的共識,創新創業要成為學生的信仰和基因,沒有一個研究學科和專業力量作為支撐難以為繼。”

  《2016中國創新創業報告》統計顯示,自2010年以來,我國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呈現“一高兩低”特點。“一高”是指中國大學生畢業后選擇自主創業的人數逐年提高,2015屆大學生中約有20.4萬人選擇了創業。“兩低”則分別為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率和創業成功率低。畢業半年后自主創業的應屆本科畢業生,3年后有超過半數的人退出創業大軍。

  據了解,我國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率年均1%左右,世界的平均創業率為10%左右,歐美為20%至30%左右。並且不僅是大學生,整個青年創業人群的創業失敗率也很高。根據公益組織YBC(中國青年創業國際計劃)的統計,目前我國青年首次創業的成功率不足10%。

  “構建多維度、多層次的‘廣譜式’教育體系,是契合學生成長規律,破解創業教育兩極化的有效途徑。”徐飛說。“廣譜式”教育有兩層含義,一是全覆蓋,既滿足於少數“種子選手”實際創業的個性化需求,又面向廣大學生培養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造能力﹔二是分階段,從個人成長規律來看,第一步是就業,第二步是立業,然后是成業,創業通常發生在就業甚至立業之后。

  “創業教育應貫穿個人職業生涯全周期,既關注在校生的過程教育,也應在離校后持續開展終身化的創業教育,使創新創業成為一種信仰,成為血脈裡內在生長的基因。”

  喻良濤介紹,目前學校的下一步計劃是,將創業基礎作為全校的必選課之一。甚至包括武漢商學院在內的一些高校已經成立了創業班,開始在高考之后招收學生,進行學科建設的嘗試和探索。

  高校創業的“最后一公裡”

  擔任過兩屆“創青春”大賽評委的方達思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宋威明顯地感覺到,本次參賽創業作品在質量上有了很大提升,甚至一些好的項目“正在朝著成為某個行業‘獨角獸’的方向發展”。而他認為,這種跨越式發展的背后,離不開項目負責人所在的母體——高校——的支持和前期孵化。

  在創業學院之下,高校也在紛紛建設自己的創業孵化器,為學生們的創業項目提供場地服務。西南民族大學的李鵬飛是“光年——少數民族口述歷史影像志”公益工作室的創始人,他介紹,原本自己的團隊開會隻能臨時找一個教室,受到干擾的幾率很大。但是西南民族大學的“創客茶館”成立之后,他們可以免費獲得自己的辦公室、公共會議室,還有空調、網絡、照明等基礎設施及相應的物業管理和維保服務,整個孵化基地面積將近2000平米,已入駐10個創業團隊,不同的項目之間可以隨時交流、碰撞。

  短短幾年,類似的創業孵化基地幾乎已經成為高校的硬件“標配”。依托移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無數大大小小低成本、便利化、開放式的眾創空間和虛擬創新社區如雨后春筍一般涌現出來,為創業者提供工作空間、網絡空間、社交空間、共享空間,大大降低了大學生參與創新創業的成本和門檻。同時也作為資本對接的平台,解決了高校創業項目落地的“最后一公裡”問題。

  創源資本的合伙人張彪是本次“創青春”大賽的評委,在他看來,高校的創業孵化器也為他尋找投資項目降低了成本。公司與吉林大學和長春大學都建立了合作關系,在本次大賽上,他對於卓的小型釀酒機項目十分感興趣,答辯之后立即進行了洽談,建議他們可以進一步推出多種產品類型,擴大目標市場,並基本確定了雙方的投資意向。

  從“挑戰杯”到“創青春”,大賽已經從紙上談兵進入了真槍實彈。而勝利屬於實戰派。這次大賽,於卓和他的9名團隊成員從山東濟南把10L自己釀的啤酒帶到了成都賽場。結果公布之后,他們把酒喝得精光,慶祝自己獲得了金獎。

(責編:熊旭、林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