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大學生學期末為授課教師打分 評教如何評出好老師

2016年03月02日08:31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評教如何評出好老師

  大學校園裡,誰是好老師?什麼樣的課是好課?

  對於這樣的疑問,如今大學校園裡的通行做法是學生評教——每學期末,由參與課程的學生在網上為課程講授教師打分,而得分情況,則與該老師的課時津貼等挂鉤。但這一從歐美高校舶來的評教方式,卻正在遭遇“水土不服”的指摘。據報道,在青年教師們經常出入的論壇上,“評教是逼教師取悅學生”“學生評教等於誤人子弟”“學生評課加劇了教師的‘丑角化’”等說法層出不窮。

  評教,真的一無是處嗎?此種評教到底能不能評出好老師?什麼樣的評教系統,才能真正發揮促進教學質量提高的作用?

  “誰都不重視”的評教

  上個學期,北京某高校教師楊帆隻收到了27份來自學生的評價。與他200多人的課容量相比,這個數字“少得可憐”。“從去年12月底開始,教務處就開啟了評教系統,還通過院系給全校本科生和教師都發了公開信,讓大家積極參與評教。可一個多月過去,還是沒幾個人把評教當回事。”楊帆說,近年來為扭轉學生對評教的消極態度,不少學校甚至採取了“不評教就不能查成績”等強制措施,可依然收效甚微。

  在記者隨機採訪的十余位大學生中,2/3的人覺得評教“沒什麼用”,自己只是為了應付差事,“隨便選選”﹔還有兩位學生坦承,因老師給自己的作業評分不高,自己也“報復性”地用低分“回擊”了該老師。

  “不僅是學生在應付了事,老師自己也覺得評教沒那麼重要。不管結果怎麼樣,該怎麼上課還是怎麼上。”在楊帆所在的高校,每學期舉行的評教不僅包括學生評價,還有老師自評。剛上班的一兩年,他還會反思教學、認真自評,但他發現自己竟然是學院裡極少數這樣做的老師。

  在天津外國語大學國際商學院創新創業中心主任李名梁看來,這樣的評教可以說是高等教育中揮之不去的“霧霾”:“在當前的高校評教過程中,的確存在學生‘走過場’‘耍偏激’以及教師‘投其所好’等不良傾向。這些問題如果不及時予以規制,將會導致評教陷入學生被動參與、教師疲於應付、行政忙於統計的尷尬局面。”

  評教碰壁,根源在哪?

  “評教是高校教學質量評估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課程質量的高低、課堂教學效果的好壞,將直接決定一所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盡管對此等評教怨言頗多,但李名梁依然強調,在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評教會變得更加必要和重要。“受當前移動互聯網等新興技術的影響,我們的課堂教學會面臨越來越嚴峻的挑戰。評教不僅變得更加必要和重要,而且在未來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會遭遇更多的考問。”李名梁指出。

  楊帆就正在感受這種考問的尷尬。“學生評教的本意就是為了收集信息,避免教師自評產生的偏見,對教學形成及時反饋。但目前的方式顯然得不到有效的信息收集。”僅有的27份評教結果中,楊帆沒能發現任何有效的信息,無論什麼問題,很多學生都籠統地回答“都挺好的”,而對於“你對該教師有何改進意見”的提問中,所有學生無一例外都寫了“無”。

  本意是促進教學質量提高的評教,為何在現實中卻屢屢碰壁?

  “學生評教只是實行現代治理的大學中的一方面措施,它是和自主授予學位制度、完全學分制、教師同行評價、學生自治等機制共同構成的學校教育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一部分。如果離開這些而單獨推進,很容易令師生關系變得更功利。”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將其歸結於“水土不服”,“學生上大學,追求的並不是一張文憑,而是獲得貨真價實的教育。這是學生評教的基本前提,即學生渴求好的教育、好的老師,而不是好看的成績、分數,在我國,這一前提卻不存在。為數不少的學生上大學,為的是‘混一張文憑’。這導致教育的異化。”

  評教既要有“學生觀”,也要有“教師觀”

  究竟什麼樣的評教系統才是好系統?在此基礎上,要讓其真正發揮效用,又需要哪些機制的支撐?

  “評教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其‘復雜性’可能還不在於評教系統本身的構建,而在於評教主體的選擇、評教過程的控制以及評教目標的價值導向問題。”李名梁認為,這三個關鍵核心要素是導致問題產生的根源,也會直接關系到評教未來的走向。

  “評教主體的選擇就是‘由誰來評教’的問題,我認為不能仍局限於傳統的由學生或學校管理者主導,而應該引入更多的利益相關者,即要引入與課程教學效果有利益相關的群體,特別是雇主單位。在考慮教學管理成本的前提下,可以考慮構建一個由學生、教師同行、專家學者、行政管理者、校友以及企業人士等多方主體構成的評教群體。”李名梁說。

  “我們現在還在用行政化的方式評價教學,這無論從評價主體的選擇、工具,還是從激勵方法上考慮,都有問題。”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李奇也同意評教不僅要有“學生觀”,還要有“教師觀”。李奇指出:“對一個教師教學好壞的評價,應該是有一條‘証據鏈’相互印証的。其中既包括學生考核成績、同行評議,還有學生評教。”

  此外,李名梁還建議,評教還要基於整個教學過程,在保持一個相對較長的階段性與持續性的同時,充分整合利用微信、微博和各種新媒體手段,將評教過程“化整為零”。李名梁表示:“評教要分解為多個環節和多個場景,而不是僅限於在期中或期末階段。這樣‘集中式、爆發式’地開展評教也會導致大量的失真與造假行為。”(本報記者 鄧 暉 晉浩天)

(責編:林露、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