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風越大,步子越要穩(青年驛站)

張  磊
2015年05月05日07:1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當“互聯網+”出現在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時,我正坐在上海市黃浦區的辦公室裡,目不轉睛地盯著電視畫面,心潮澎湃。

  一年前,我放棄高薪從銀行辭職,開始了我的互聯網創業。紛至沓來的媒體邀約、大型機構的合作意向,讓我感到自己不經意間就站在了巨大的“風口”上。而當眾人艷羨那些站在了風口被吹上天的企業時,我卻反復告誡自己:機會隻垂青於有准備的頭腦,越是靠近風口,越要腳踏實地﹔風來了,不僅要造好螺旋槳,還要備好降落傘。

  2000年,我從安徽小縣城考到中國人民大學金融系。一個平民子弟借助高考得以實現第一次人生轉折。初入京城,我和很多外地農村來的孩子一樣,興奮、茫然,不時露怯,我第一次進入電梯時竟然呆呆地怵在那裡,手足無措。城鄉二元結構發展的差異,把烙印深深印在我們這一代身上。

  那時互聯網第一波浪潮正盛,我卻隻能蹭著同學的電腦上上網,還不太理解 “千年虫”、美國科技股泡沫這些火熱的詞匯。十幾年后,我已經創立了一家互聯網金融公司。看,十幾年,互聯網已深刻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和社會運行。

  2004年大學畢業,我隻身來到了上海,開始了在金融系統裡摸爬滾打的10年:從賣保險開始,騎著電動三輪車“跑街”,然后是保險公司分公司部門總助,然后是分公司部門副總經理,再然后是銀行某支行副行長。這10年,我加深了對一個詞的理解:誠信﹔同時又學會了一個詞:創新。傳統金融業面臨著新興金融業態特別是來自互聯網的沖擊,我必須時刻創新去迎接挑戰。

  10年金融一線,我深切感知著經濟細胞的冷暖。特別是當我進入銀行工作,深感傳統行業以及小微企業融資之難,而其中不乏許多優秀的企業家、創業者。金融是經濟的血脈,銀行等傳統大金融機構是大動脈,但人體要血脈通暢,還需要無數的毛細血管,否則就會微循環不暢,肌體冰涼、麻木、梗阻。同樣,經濟也是如此。

  我看到了現有金融體系的不足,而不足,就是機會,給出這個機會的,是互聯網。於是,創業的念頭開始不可遏制,做事的沖勁讓我再也坐不住了。

  我從銀行、保險和互聯網行業邀請了一批擁有10年以上從業背景的伙伴,做方案、談客戶,搞裝修、買家具,跑審批。夜以繼日,我經常坐在椅子上就睡著了。創業的辛苦,比當初預想的要多10倍以上,我每天早上起床就覺得是在被別人追著跑。好在大環境好,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東風,又有簡政放權的助力,2014年8月,我們順利拿到了營業執照。

  互聯網金融行業,不創新就會死掉。我們對時興的P2P網絡融資平台進行了強創新,首創了P2E模式,即個人對交易所、交易中心。我們認為,這是行業內具有顛覆性的創新,它能打通交易中心和互聯網金融兩大模塊,最終形成一個交易中心+互聯網金融+電子商務的綜合服務平台。

  作為一線的實踐者,我感到這個行業如果想有長遠健康的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許多問題需要破解。

  一是行業同質化問題。P2P網貸平台規模不斷壯大的背后,是同質化現象越發嚴重,本以創新為主要特色的平台,正逐漸喪失創新能力,而沒有創新,隻有死路一條。

  二是行業的管理問題。目前全國各類型的互聯網金融企業有幾千家,泥沙俱下、魚龍混雜,我們很擔憂會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現象。我們期待有立法和行業管理規范,來防止這個高速發展的新生事物被催成“大頭娃娃”。

  回顧邁出創業這一步,確實經歷了激烈的思想斗爭以及家人的質疑,畢竟銀行依然是掌握資源較多的金融機構,我需要放棄本已非常富足的生活。

  但是我想,這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是“草根”創造傳奇的大時代,也是中國的“新常態”。作為年輕人,豈可辜負這樣的時代。

  (作者為上海金油所80后CEO)  


  《 人民日報 》( 2015年05月05日 19 版)
(責編:趙英梓、林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