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中國精英教育的困境

2015年03月09日09:08 | 來源:中國教育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中國精英教育的困境

  近日一則《中國頂尖大學“使命錯位”?》的網帖受到社會熱議。文章認為,過於強調就業前景偏離了高等教育的重心,也給包括清華、北大在內的中國頂尖大學造成巨大壓力。筆者不想就事論事,聯系到“姚班”10年來的精英教育探索(詳見3月2日本版),想重點討論一下新常態下中國精英教育的問題。

  其實上述網帖中強調的頂尖大學應以“培養未來社會的領袖”為目標,說的就是精英教育。這和我們常說的頂尖大學應定位於“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本質上是一致的。因此,筆者認為中國頂尖大學的使命就是搞好精英教育,“錯位”之說言重了,比較恰當的是“不到位”。

  在強調“教育公平”的語境下,討論精英教育是一個比較敏感的話題。一般認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在15%以下時屬於精英教育階段,15%—50%為大眾化階段。但社會的精英教育階段與大學的精英教育,實際上是兩回事。也就是說,過去我們處於精英教育階段時,大學的教育並非精英教育。比如清華,一段時間的定位就是“工程師的搖籃”。由於歷史的原因,中國頂尖大學缺乏精英教育的成熟經驗,應該是個不爭的事實。

  為什麼我們還要搞精英教育呢?這其實是一個國家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要要求。隨著中國逐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讓更多的中國人成為未來社會的領袖,不僅是中國自身的需要,也是世界對我們的要求。“985工程”“2011計劃”的意義,或許正在於此。

  無論中外,精英教育都是一個“燒錢”的差事,需要持續不斷的資源支持。缺錢,也是世界上所有一流大學的常態。國外一流大學校長有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向政府、企業和社會公眾爭取資源。斯坦福大學前校長卡斯帕爾曾開玩笑說,他一年有很大一部分都在和別人握手。在中國,如果名校校長和官員、企業家靠得太近,就會招來很多非議。這便是中外文化的差異。從這個角度看,即使中國的校長也整天和人握手,也未必能籌來那麼多錢。

  筆者理解網帖作者的本意,是希望國家更加重視精英教育。特別是要繼續加大支持力度,給予高校更多的辦學自主權,剝離與其宗旨不符的附屬功能。這當然是十分正確的。但在實際辦學過程中,中國頂尖大學也會碰到現實的無奈。中南一所大學校長就曾坦言,學校一年網絡成人教育的收入,已遠遠超過了國家的985專項經費。如果中國頂尖大學也和國外一樣,全球遴選大師,保持很小的規模,不涉足經營相關活動,所缺的經費從何而來呢?

  事實上近10年來,中國頂尖大學都在進行精英教育的相關探索,國家和大學也給予這些試點項目相應的政策支持。社會關心的經費問題、行政化問題等,在這些試點項目裡都得到了較好解決。相比較而言,筆者更為關心的是其培養模式。

  “寬口徑、厚基礎、重交叉”的培養模式,“小班化討論”的教學形式,是美國一流大學精英教育較為成熟的經驗。在清華“姚班”和其他一些試點學院裡,我們也能發現它的影子。從目前的試點效果看,確實也很不錯。培養學生對於研究的真正興趣、獨立判斷能力和批判性思維,是精英教育的重點。如果這樣培養出來的人同樣會受到就業影響,會輕易放棄自己的興趣愛好,就有點讓人百思不得其解了。這或許意味著,要麼是我們的培養目標沒有落實,要麼是培養模式不接地氣。筆者最為擔心的是后者。

  圍繞中國精英教育的模式問題,其實民國時期就有過激烈的爭論。有興趣不妨研究一下“土貨校長”張伯苓的教育思想,那時候的南開大學,畢業生適銷對路,也出了不少大師。

(來源:中國教育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