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擴,教育質量向上的空間

2015年03月09日09:08 | 來源:中國教育報
小字號
原標題:擴,教育質量向上的空間

  “促進教育公平發展和質量提升”,這是李克強總理3月5日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有關教育部分提綱挈領的一句話。

  教育公平是保障“有學上”,而教育質量是保障“上好學”。要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必然要提升教育質量。

  重視教育質量提升,並非始自今天,但把教育質量提到如此高的地位,意味著教育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近年來,在提升教育質量的道路上,國家攻堅克難,重視制度建設,注重統籌謀劃,努力提升教育改革的含金量,讓人民對教育有更高的“獲得感”。細數教育質量提升的一件件、一樁樁,讓我們對新的征程充滿信心和期待。

  全面深化課程改革,建立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的長效機制,

  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政工作——

  立德樹人,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體化

  “當看到《幸福陽光》時,我被深深震撼了,靈魂深處那種愛的能力、奉獻的能力、尋找幸福的能力被點燃、被喚醒了。”河北大學學生劉森感慨道。《幸福陽光》是該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柴素芳和團隊,根據“善行河北”典型人物高淑珍的善行義舉創作的微電影,它引導大學生將個人夢與中國夢、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有機融合。這個將微電影融入思政課教學的創意如星火燎原,該校師生們已經創作了370部微電影,其生活化、藝術化的教學手段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更接地氣。

  教育質量的提升,最終落到人才的質量上。立德樹人,始終是教育第一位的要求。可是,如何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春雨潤萬物一樣,細化、實化、具體化,轉化為學生的核心素養和學業質量呢?這是個需要智慧應對的挑戰。

  教育部去年3月印發《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三大工作目標、五大統籌任務、十大改革舉措,從各個學習階段推動深化課程改革,強調立德樹人。教育部將加強對課程實施狀況的督導,將其納入學校督導評估范疇。

  “高校和中小學課程改革從總體上看,整體規劃、協同推進不夠,與立德樹人的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實踐証明,單項的、局部的改革難以從根本上解決人才培養的問題,因此,必須統籌推進各項改革。”教育部有關人士說。

  近年來,一些青少年對中華傳統文化認同感不強,這讓很多人擔憂。2014年,教育部發布《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從愛國、處世、修身三個層次概括凝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內容。教育部、國家語委實施了“中華經典資源庫”建設重大公益性項目。2014年12月,“中華經典資源庫”一期項目成果發布。

  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雜音頗多,其所面對的困難局面和復雜環境前所未有。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對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意識形態工作作出全面部署,並指出,加強高校意識形態陣地建設,是一項戰略工程、固本工程、鑄魂工程。

  創新總是來自基層,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很多高校根據本校實際,結合新一代青年學生的身心特點,走出了有自己特色的路子,使得這項鑄魂工程落地、入心。比如,安徽理工大學等6所大學成立“淮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城聯盟”,走出結對幫扶、雙向互動的小范圍,實現同城聯動,具有可操作性和創新性。

  德,是確保人才培養質量的第一個關口,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堅持立德樹人,這既為教育培養學生指明了方向,又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內容。如何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青少年的基本遵循,勤學、修德、明辨、篤實,任重道遠。

  破解農村教師編制難題,發布中小學校長教師專業標准,

  健全師德建設長效機制——

  隊伍建設,抓住提升教育質量的關鍵點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師德水平和業務能力,增強教師教書育人的榮譽感和責任感”,十八大報告將教師隊伍建設列為要項。在提升教育質量的大棋局中,教師隊伍建設是關隘,也是窄門,“一著棋活,滿盤皆活”。

  “農村教師待遇低,人才流失嚴重,農村教育質量低,因此形成惡性循環”,有人如此解釋農村教育之殤。2014年底,教育部、中央編辦、財政部聯合發布的《關於統一城鄉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准的通知》從“痛處”著力,緩解農村教育的轉型“陣痛”。縣鎮、農村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准統一到城市標准,並對農村邊遠地區適當傾斜。在盤活存量、優化結構、增減平衡的部署下,重點針對教師編制標准偏向城市和城鄉嚴重倒挂的突出缺陷。解開城鄉教師待遇差距的緊箍咒,是促進農村教師潛心教書育人的一劑強心針。

  2014年《關於建立健全中小學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的出台,回應了北京市豐台二中副校長陳維賢的擔憂。“社會的浮躁風氣對教師的影響太大了”,暑假回老家他目睹了基層教師之種種怪狀:私下辦班者眾,月入數萬元,而他兢兢業業、恪守師德卻被視為異類。這份為師德禁行行為畫出“紅線”的文件,明確了中小學教師不可觸犯的師德禁行行為和相應處理程序,並建立行之有效的師德投訴、舉報平台,為處理嚴重違反師德的教師提供了依據。從以往單純懲治式的“師德一票否決”,到內容詳盡、力重千鈞的處理辦法,大大小小的師德“死角”都將接受陽光檢驗。

  “極少數高校教師育人意識淡薄,學風浮躁,甚至學術不端,言行失范、道德敗壞”,顧明遠認為這樣的“一小撮人”嚴重損害了高校教師的社會形象和職業聲譽。第30個教師節前夕,《關於建立健全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發布,提出了建立健全教育、宣傳、考核、監督、激勵、懲處相結合的六條舉措,畫出了對高校教師具有警示教育意義的師德禁行行為“紅七條”。教師資格和師德的進一步挂鉤,為高校教師鳴響了“警鐘”。

  一名上海交通大學的學生在聽完上海交大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何友聲,中科院院士鐘萬勰的課后寫下感受:“兩位院士的講課翔實而又生動,特別是他們以80歲的高齡仍孜孜不倦給學生上課,著實讓人感動。”在構建國家、地方、高校三級“本科教學工程”體系的培養模式改革中,大師、院士、資深教授給本科生上課的現象很普遍。最優秀教師為本科一年級學生上課、倡導知名教授開設新生研討課等舉措不絕,為本科生提供最優質的教育資源,高校教師在為中華民族的“夢之隊”兌現種種關於教育質量的承諾。

  中小學教育質量有了“綠色”指標,

  逐步建立健全各級各類教育質量監測指標體系——

  科學評價,定標准建體系促學生健康成長

  提高質量首先要有標准,沒有標准就無法衡量質量的高低。

  完善的國家教育質量標准體系對教育質量的全面提高起到“綱舉目張”的作用。2014年2月,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出台《深化教育督導改革轉變教育管理方式的意見》,提出要建立健全各級各類教育質量監測指標體系,並根據各級各類教育的發展現狀和實際需要,開展教育質量監測工作。

  兩個同樣獲得90分的學生,哪個學得更有效?哪個付出的代價和成本更大?若在以前,像上海盧灣區瞿溪路小學校長孫鳴軍這樣的一線教師,可能經常要遭遇要用數字給學生“概而論之”的尷尬,而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實行后,一套全新的“綠色評價”體系給教育質量評價這個難題開出了“藥方”。

  2013年6月8日,教育部印發《關於推進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的意見》,並推出配套的《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指標框架》。學生品德發展水平、學業發展水平、身心發展水平、興趣特長養成、學業負擔狀況5個方面20個關鍵性指標被用以綜合考查學生發展狀況,扭轉了此前在中小學教育質量評價上以分數論英雄、以升學率評優劣的“傲慢與偏見”。上海市等30個地區作為改革實驗區,開始啟用這套全新的“綠色評價”體系為義務教育定期“健康體檢”,在“教學、檢測、分析”中改進教學。

  義務教育質量評價改革試點較早的上海市靜安區已經逐漸形成了一種教育價值認同:單一的學業成就不能全部衡量一所學校在對改變學生內心世界過程中所作出的貢獻。在教育質量評價起步較晚、專業力量不足、實踐經驗較少的背景下,國家致力於通過在各級各類教育上建立科學的“標准”和“評價”,逐漸將一種以“育人”為落點的教育質量觀推而廣之。

  2013年10月14日,教育部首次發起全國所有公辦高校開展本科教學質量年度報告編制發布工作,並鼓勵民辦高校參與。各高校都應主動、自覺地讓社會了解和監督。要完善質量報告的內容和發布方式,既要有共同的基本要求,也要允許各高校結合實際體現自身特色。

  多元、科學地測評學業成就、教學成就,才能激勵教育在“質量”上向縱深推進,這是教育標准和評價這根“指揮棒”的一層含義,而其另一層重要原則在於完善標准體系,逐漸實現對各級各類教育的覆蓋。

  在教育質量標准的建設上,多個領域實現了“填白”的突破。2013年公布的《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專業標准(試行)》對“雙師型”教師專業發展提出具體實施要求,2014年4月30日,教育部公布了首批涉及14個專業類的95個《中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准(試行)》,填補了我國中等職業教育專業教學標准領域的空白。2013年1月8日印發的《幼兒園教職工配備標准(暫行)》讓幼兒園教師配備有了國家標准。

  近年來屢屢見諸報端的教師體罰學生事件讓兒子即將步入學齡的李女士憂心,2014年8月發布的《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准(試行)》讓她吃了一顆“定心丸”。“教師尊重學生人格,不諷刺、挖苦、歧視學生,不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作為對老師管理的新標准被寫入《標准》,教師禁止體罰學生開始有規可依。《標准》提出了“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等6項管理職責,並細化為22項管理任務和92條管理要求,為義務教育學校實現管理規范化、科學化和精細化提供了指南。北京市海澱區等7個地區試點實行,共約1600所義務教育學校參與。

  2014年4月21日,教育部印發《學生體質健康監測評價辦法》、《中小學校體育工作評估辦法》、《學校體育工作年度報告辦法》,加大學生體質健康監測評價、學校體育工作評估的權重,三位一體推進學校體育工作。教育部發布的30年來學生體質與健康變化情況“大數據”顯示,我國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在持續20多年下滑的情況下,近年來出現積極變化,大部分指標止跌回升,個別指標出現了連續上升勢頭。

  實施第二期學前三年行動計劃,構建現代職教體系,鼓勵地方高校轉型——

  內涵發展,找准各類教育質量提升突破點

  作為社會民生之首的教育事業如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在我國實現由人口大國到人力資源大國的歷史性轉變、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進入倒計時的歷史關口,教育如何為經濟轉型升級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撐?需要加大調整教育結構力度,從外延擴張走向內涵發展。質量提升,是教育改革發展步入深水區的核心詞。

  2014年,各類教育都有自己內涵發展的大動作,有的是帶有“破土”意義的創新之舉,有的是在“破解”老大難問題,有的則具有突破體制性、制度性障礙的“破冰”意義:

  ——這一年,國家第二期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啟動實施,圍繞“擴總量、調結構、建機制、提質量”四大重點任務,出台了一系列針對性的政策舉措。2014年,中央財政下達專項資金157.67億元,以完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

  ——這一年,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召開。這是新世紀以來國務院召開的第三次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國務院發布《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到2020年,形成適應發展需求、產教深度融合、中職高職銜接、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體現終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廠、校企聯合培養”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正在一批有條件、基礎好的地市、行業、骨干企業和職業院校如火如荼地開展。

  ——這一年,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等學校轉型。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則對此作出了具體安排。這是國家層面適應經濟社會轉型發展需要,就地方本科高校改革所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2014年6月,教育部相關負責人曾透露,已有130余所高校申請成為轉型試點,其中多數是地方本科高校。

  ——這一年,創新人才培養的“卓越計劃”等一系列計劃取得了積極進展。教育規劃綱要頒布實施4年多來,教育部門和各高校在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啟動實施了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科教結合協同育人計劃。2014年,在法學、新聞傳播學、農林、醫學等4個學科專業進行高校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新機制改革,有力促進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升。

  據統計,首批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項目於2014年9月啟動實施,試點高校99所、項目140個。至去年12月,部校共建新聞學院工作已指導24個地方黨委宣傳部門與28所高校、推動3家中央新聞單位與5所高校簽署了共建新聞學院協議。一系列培養計劃的相繼實施,標志著我國高校在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上實現了新的突破。

  改革最終的受益者是學生。陝西省西安市雁塔區檢察院副檢察長王秦龍從事職務犯罪偵查工作已有31年,他還是西北政法大學的兼職教授。在課堂上,他把自己所辦的近300個案件作為教材,對鮮活的案例逐一剖析講解。“檢察官教授講課確實不一樣,實用又新鮮!”西北政法大學法律碩士研究生張方舟說。

(來源:中國教育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