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蛟帶游客游覽老牛灣,並為游客解說。
“歡迎來到老牛灣,這裡是中國版圖上,黃河和長城唯一握手的地方。”
土長城迤邐至此,多處已殘缺不全,但在黃河轉彎的懸崖處,卻聳起一座土石建筑的兵營,俯瞰腳下渾濁的河水。國內外游人站在陡峭的河岸上,贊嘆不已。
何蛟頓了頓,說,“我是何蛟,老牛灣村的大學生村官。”
從2007年起,他一直用這句話當開場白。
6年來,山西省忻州市偏關縣老牛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客。但人們不知道,這裡的美景是何蛟用背包“背”出去的﹔網上流傳的宣傳詞也多半是他一個字一個字打磨出來的。
這個今年31歲的年輕人,帶領著村民,將這個偏僻的村庄推介到游人面前。
如今,他被村民們稱為老牛灣的“灣長”。
美景與貧困的震撼
何蛟在縣裡的辦公室幾乎無處下腳,桌子和地上堆滿關於旅游的書和報紙。2013年,他被調到縣裡,但還負責老牛灣風景區的管理工作。他說,這和他在老牛灣的辦公室幾乎一樣。
2007年,何蛟被選聘為偏關縣萬家寨鎮老牛灣村的大學生村官,擔任村主任助理。第一次去老牛灣,他被“震撼”了:黃河與長城交匯,古堡與烽火台對峙,塞外游牧文化與中原農耕文化造就了這裡荒涼而磅礡的景觀。
但令他震撼的另一點是,全村六七十戶村民,民居破敗不堪,村民們的收入主要來自於在山腳下巴掌大的地塊上種植小米等作物,“2007年,老牛灣村民的人均年收入是1764元。”
但何蛟覺得,偏關縣和老牛灣“不該是這個樣”,因為,這裡守著自然和歷史寶藏。“偏頭關數百年前的城牆和城門樓子還保有原貌,它與享有盛譽的雁門關、寧武關合稱為外三關,自古有晉北鎖鑰之稱。”何蛟說。
到老牛灣不久,何蛟已為村庄發展規劃了藍圖——他要發展這裡的旅游業。
何蛟大學學的是旅游專業,在被選聘為村官之前,他已在忻州市當了兩年導游,帶團幾乎走遍全國景點。
何蛟覺得,在外闖蕩的兩年,開闊了他的眼界,他知道老牛灣需要什麼,也知道如何去改造,“眼界和改變的方法是老牛灣所缺乏的,我有。”
村官剛上任,何蛟就發現,自己下村的機會不多,而是長時間在鎮上呆著,幫忙做統計選票、填表登記的工作。在他的堅決要求下,他如願來到老牛灣村駐村。
與大多數“被動”擇業、拿村官做職業跳板的人不同,他希望做點實事,改變村庄的凋敝和村民的貧困。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