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中國父母會為子女犧牲一切 卻不懂放手的藝術

2014年12月15日08:47    來源:新京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中國父母會為子女犧牲一切 卻不懂放手的藝術

  在中國,即使孩子已成年,父母對他們的愛仍然能讓孩子們透不過氣。不過以局外人的觀點來看,這看起來像個令人哭笑不得的黑色幽默。

   中國父母會為子女犧牲一切

  當你在公共游樂場所看到打扮成米老鼠造型的卡通人物時,你猜什麼人會穿這種卡通形象的服裝呢?我怎麼也不會想到是個上了年紀的老婦。

  75歲的退休老婦楊志巧,為了從路人那裡賺些零用錢,在河南省洛陽市扮演米老鼠卡通人物。“我兒子已經40歲了,還是單身。我不想成為他的負擔,我要幫他攢錢,這樣他就可以討到老婆。”

  另據一條新聞報道,在北京郊區,許多父母早上5點就起床排隊等公交。他們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他們在北京市中心上班的子女。這些年輕人每天要花四五個小時坐車往返,父母幫他們排隊,他們就可以多睡半個小時。

  以上舉的兩個中國父母疼愛子女的例子,比較獨特,卻反映了中國家庭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系。父母會為子女做出犧牲。

  而美國媽媽們是否也是一切以孩子為主,為他們放棄自己的職業而成為家庭主婦?世上的父母都愛子女,但文化背景的不同會使這種愛的表現方式各種各樣。在某個國家可被接受的方式在另一個國家看來或許會是無度的溺愛。第一次去美國時,我吃驚地發現,子女假期在家打電話,美國父母會向子女收取電話費,當然這些子女已經上大學了。

  中國父母對孩子過分溺愛,父母十分想把他們的所有都傳給子女,不論是財富或者社會地位。這就有點像貴族把他們的頭銜傳給其下一代一樣。有些貪官以權謀私將其非法所得拿來給子女享受。雖然違法,但很多人覺得這樣做不違背道德,至少比把錢浪費在包二奶,養小三方面好得多。

   父母和子女沒有“正確的”相處模式

  父母和子女之間沒有一種“正確的”相處模式。在一種文化中被視為過分溺愛的行為或許在另一文化看來就是正常的。而且這種關系還得考慮時代背景。在美國,父母有義務撫養孩子到18歲,而中國的父母會操心更遠,包括給孩子買房,找對象以及照料孫子孫女。

  這就是為什麼75歲的河南老婦在街頭穿卡通服裝表演的原因,她一定覺得在經濟上幫兒子結婚是她的責任。

  在中國,超過25歲還未婚或還沒有對象的年輕人都會遭到父母的嘮叨抱怨。以前,父母不支持子女在大學期間談戀愛,因為會影響學業。但是一旦你離開校園,也許一兩年內,你就會被催著去找對象並且成家。反過來,這些父母們也一刻不停地向朋友或鄰居打聽:“你們的孩子結婚了嗎?什麼時候結?”

  結婚后,這種困擾還會一直持續到有小孩后。在中國,當上爺爺和奶奶是件大事。三世同堂或四世同堂被認為是齊人之福,即使家庭成員隻在過年期間才相聚。

  當孫子降生后,由於培養孩子的傳統方式發生改變,父母和子女之間的矛盾不斷加大。不錯,你可以指望你的父母當保姆無償照顧你的孩子,但這背后的代價是你放棄了撫養孩子的方式或者部分教育方式,而這種教育方式又恰恰與老一輩的做法有出入。

  當然,每個家庭都不同,不是所有的父母都這般溺愛,使愛變成痛苦。有些老人會移居海南享受生活,那裡相當於美國的佛羅裡達,有些老人會暢游國內外。但是到目前,能這樣瀟洒的老人畢竟少數。

  事實上,當父母為子女的高額花銷買單以及為子女尋找潛在的對象時,子女覺得父母親理當如此。

  你覺得父母早起為子女等公車很荒唐嗎?還有比這更荒唐的,老人們會去公園替他們的子女相親,我好奇這相親究竟怎麼進行。以前,父母甚至會躲在洞房外竊聽新婚男女在做什麼。一有機會,他們就會溜進屋裡檢查床單是否有落紅。他們要確保新娘是個處女。

  嘲笑這種行為或許有點殘忍,畢竟它關乎文化而不是道德。如果你退一步想,上述所有事情的出發點都是因為父母關心他們的子女。對父母輩來說,放手這門藝術太難了。但是如果你把你的子女緊緊地拴在身邊,他們又怎能高飛藍天。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