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清華博士甘當一線電工 大材小用?

2014年11月24日07:22    來源:中國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清華博士甘當一線電工 大材小用?

  謝邦鵬在工作中。張銳楠攝

  “我喜歡在一線工作,那裡有我成長所需要的土壤。” ——謝邦鵬

  謝邦鵬如今所從事的工作,多少讓人覺得有些大材小用。這個本科、碩士、博士3個教育階段均與清華大學捆綁在一起的青年才俊,如今不過是國網上海市電力公司浦東供電公司運檢部下,變(配)電二次運檢一班的小班長。

  與他同一年從清華大學電機工程與應用電子技術系走出來的同學,有的出國深造,有的進入電力相關科研院所做研究,有的到高校當起了教師,還有的早已在福建、廣東等地的電力系統內走上管理崗位。而同樣出身“名門”的謝邦鵬,卻老老實實地行走在上海的大街小巷,驗收設備、檢修設備、排除電力故障、改造老舊設備。

  從2008年博士畢業至今,他已經在國網上海浦東供電公司繼電保護班組的最前線干了整整6年。直到最近,他的故事被上海媒體挖掘出來。

  新聞一經傳播,有網友評論這是“典型的大材小用”。但實際上,中國青年報記者經採訪發現,在生產一線從業的經歷或許正是“高大上”的工科博士們亟須補上的一門實踐課。

  到一線去,怎麼就成了“另類選擇”

  很多人不理解,一個讀了20多年書的高才生,為什麼會在畢業后選擇去一線,而且一待就是6年﹔謝邦鵬其實也不理解,一個電力相關專業畢業的博士生,到電力工程的基層去把理論轉化為實踐,究竟有什麼好奇怪的?

  實際上,在攻讀博士階段,謝邦鵬就已經想好,要盡可能把理論應用於實踐。他的博士生導師、中國電力系統泰斗級學者盧強也是這麼認為。

  與大多數人印象中“天天悶頭搞學術”不同,謝邦鵬的博士生經歷,並沒人們想象中那麼枯燥。導師盧強擅長電力系統控制理論研究以及智能調度系統研究,老師的研究本身,就是與電力系統的需求和現實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他的研究成果已廣泛應用於世界各地的電力系統中。

  謝邦鵬在讀博期間就跟著老師到上海做項目,選擇上海、選擇一線,遠不是常人口中所說的“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那種無可奈何。除了國網上海市電力公司的聘用合同,謝邦鵬還收到過國網公司總部和老家國網四川省電力公司的Offer。如果選擇去另外兩家公司,他很有可能在研究部門專門做研究,也有可能成為某個部門的小頭頭,但他卻決定去上海。

  “我喜歡在一線工作,那裡有我成長所需要的土壤。”對這個本科、碩士、博士都在清華念的“三清”博士而言,他比任何人都清楚,一個博士,需要補什麼課、在哪裡可以補上這門課,“實踐要多一些,越多越好”。

  他的決定,也得到了導師、中科院院士盧強的認同。在一次國網上海浦東供電公司內部舉辦的大會上,盧強以現場錄音的形式,力挺已經從自己手下畢業多年的謝邦鵬,“我支持並贊成具有高等學歷之才俊,厲行於生產一線,使所學理論知識運用於生產實際,這不僅不是輕用人才,反而是歷練和造就能擔當未來大任的精英之正道。”

  老先生的意思很明確,成為能擔當大任的精英,需要生產一線的經歷,哪怕你是傳說中的“清華博士”、“院士門生”。

  博士到一線,一樣變“菜鳥”

  事實証明,“到一線去”的決定是對的。在變(配)電二次運檢一班,初來乍到的清華博士,雖然成了吃癟的“菜鳥”,卻收獲了難得的“讀懂一線生產”的機會。

  2009年年初,謝邦鵬第一次跟著所在班組的老師傅到一線工作時,全程“傻站”在一旁。這些操作性極強的工作,直接把這個滿腦子裝著創新理論和知識的博士生打懵了,“什麼工作都搭不上手”。

  但在一線待了6年以后,這個博士顯然已經可以獨當一面了。

  謝邦鵬所在的變(配)電二次運檢一班,聽上去沒什麼特別,實際上在浦東地區的供電保障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這個班組的管轄區域包括上海自貿區、迪斯尼園區、張江高科技園區、浦東國際機場等重要地區。一個小小的設備故障,如果處理不當、設備動作不正確,都有可能造成大面積停電,影響居民生活、企業生產。

  謝邦鵬總是隨身帶著一本皺巴巴的筆記本,在這個本子上,密密麻麻記錄著他每天要干的事和工作要點。這樣的本子,謝邦鵬有20多本。早些年時,主要記錄各種專業知識、操作規程、使用說明書、簡易圖紙等內容﹔最近一年多,他逐漸參與到一些工程和部門事務管理的工作中,記錄最多的,是每天的工作、會議,等等。

  他從不諱言自己就是一個“學霸”。各種繁瑣的說明書、復雜的工作流程圖他總能很快記住,並將這些所學及時運用到一線生產中。剛進班組那會兒,因為缺乏實踐經驗,他總是主動向班長“要活干”,單位規定下午5點下班,他經常主動加班到晚上七八點,很快他就成了班組裡的“勞模”——擰螺絲最多、接線頭最多、看圖紙最多、做筆記最多。

  這些是任何博士階段的學習內容都無法替代的。

  有實踐經驗的“博士”,才能大行其道

  在一線工作時間長了,謝邦鵬開始展現出“高技能人才”的水准來了。他終於有了“高大上”的機會,隻不過,所有這些“高大上”的研究、創新,主要都來自最一線、最基層。最近3年,他主導或以主要參與者身份完成了27項具有專利的小發明﹔5年時間,發表中英文論文8篇。

  盡管在公司及班組管理領域、變配電設備研究領域、和一線實踐操作領域等他都有創新發明的實例,但最令他自豪的不是那些“高大上”的大項目,而是幾個對一線工作有幫助的小發明、小革新,“能廣泛用在一線的設計發明,才是真正有用、有生命力的設計發明”。

  生產一線,電力系統的工人師傅調換電磁繼電器,過去總會發些牢騷,因為螺絲的“腿”太長,用鉗子擰非常麻煩,費時又費力,也買不到現成的工具。謝邦鵬發現后,帶領身邊的幾個小伙伴,利用業余時間做了新設計,開發出一套電氣化組合式裝卸工具。這套量身定制的工具,解決了一線工人實際工作中存在多年的麻煩,拆一套設備能節約近1小時。

  電力系統在供電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存在一些“線損”。如果監測到“線損”大了,公司就要派人去檢查、維護,以及時發現設備故障、偷電等情況,挽回供電損失。但在以往,這個“大”究竟是多“大”,並沒有一個科學的標准,一般都是靠工作人員“毛估”。

  這時,謝邦鵬的專業派上了用場。他的博士論文就是關於“電力系統優化控制”的。線損問題其實也有共通之處。每一條電線都有線損,但供電公司人力有限、成本有限,他想算一算,究竟線損達到多大值后,派人去維修是較劃算的。他作出了一套估算工程式,套用這套公式可算出最合理的線損臨界值。

  此外,他還和同事設計了“遙控投退重合閘”系統,免去了一線人員頻繁到現場“投入、退出”重合閘的麻煩。最近,他作為公司骨干,參與到國電總公司課題《大型城市電網高可靠供電模式與故障應對關鍵技術研究》中,負責搶修一體化、配電自動化、帶電作業、微網運行檢修等方面的研究。

  實際上,在一線,謝邦鵬從未有過“大材小用”的感覺,相反,正是一線工作的經歷,給了他更多、更實際的施展才華的機會。

  記者了解到,在國網上海浦東供電公司,如今每一名剛進公司的新人,不論是不是高學歷或研究型人士,都要求先到電力一線鍛煉。活躍在電力運行、維護一線的青年大多是本科及以上學歷者,結合自身興趣和公司發展需要,他們未來可朝著行政管理、技術能手、專家領軍等多個方向發展。(記者 王燁捷)

(責編:林露、熊旭)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