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8月14日10:35 來源:中國教育報 手機看新聞
倪和民教授(左)指導學生對新生牛犢進行日常體檢。
“老大”的媽媽奶水少,包欣祺等同學就把它接回宿舍,每天喂食高級奶粉。
7月19日和8月1日,在位於北京市大興區的北京農學院綜合實驗基地的牛棚裡,分別有兩頭含有脂肪性脂肪連接蛋白基因(FABP)的秦川牛犢誕生了。
暑假期間,北京農學院動物科技學院倪和民教授帶領的科技團隊,戰高溫、抗暴雨,守候著幾頭懷孕的母牛。由倪和民主持並執行的國家轉基因重大專項——優質高效轉基因肉牛新品種培育,應用體細胞克隆技術,經過3年努力,終於迎來小牛誕生。
科研團隊中的包欣祺、吳洋、翟椿東等幾位研究生對小牛犢更是喜愛有加,他們親切地稱兩頭小牛為“老大”和“老二”。包欣祺告訴記者,7月21日北京遭遇大暴雨,牛棚裡的積水沒過膝蓋,剛出生兩天的“老大”幾乎要漂起來,幾位同學決定把小牛轉到他們在牛棚旁的宿舍中,從此“老大”有了新家。
倪和民教授說:“我國雖然有五大黃牛品種,但是還沒有一個世界公認的肉用品種。優質牛肉的關鍵因素是肌肉中含有一定量的脂肪,就是大家通常比喻的大理石花紋狀牛肉。我們應用體細胞克隆技術,就是想培育長有大理石花紋狀肉的肉牛新品種。含有脂肪性脂肪連接蛋白基因的牛犢誕生,讓我們看到了希望。這項技術將是黃牛品種改良、開發與利用邁出的關鍵性一步。”
“在今后幾年內,大家也許就能吃到國產優質牛肉啦!”倪教授興奮地補充道。
(來源:中國教育報)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2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