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

    作業太多三年級娃偷上鬧鐘 凌晨3點起床加班加點
    半夜裡,點讀機忽然聲音大作,全家人都驚醒了。9歲的劉娜(化名)一骨碌爬起來,跑到書桌前開始寫作業。媽媽看了一下表,是1月11日凌晨3點。
    "再睡一會吧,時間還早。"
    "不!作業沒寫完,老師會批評的!"
    說話間,一向溫順的劉娜忽然咆哮起來,眼裡噙滿淚水。原來,前一天晚上,劉娜寫作業到晚上11點還沒寫完,被強制睡覺前自己偷偷地把點讀機的鬧鐘調到了第二天凌晨3點。
    沒寫完作業的孩子挂著淚水入眠。詳細>>>

   中小學生普遍感到學業壓力大 普遍睡眠不足
    由於學業負擔仍然不輕,初三學生普遍睡不足8小時,年級上升體質反而下降。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上海市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主任徐澱芳表示,受調查學生中,無論是四年級還是九年級(初三年級),學生們仍普遍感到較大的學業壓力。
    數據顯示,以睡眠時間為例,四年級學生睡眠滿9小時的不超過45%,而九年級學生睡眠時間滿8小時的隻有13%。"詳細>>>

各方聲音

    安徽省長李斌為學業壓力大的中小學生“呼喊”減負
    “現在每一個家長聚到一起都在埋怨教育,說把孩子累得不行,但每一個家長放了學都把孩子送到補習班上去,一個月學費要六七百,甚至有的上千塊錢,為什麼呢?”李斌省長分析說,“因為家長認為,‘我如果不這樣干,別人家孩子都這樣干,我的孩子就吃虧了,落下了’”。詳細>>>

    濟南規定中小學家庭作業網上公示 減輕課業負擔
    自2011年起,濟南市教育局在全市范圍內逐步實施“學生課業情況校園公示制度”,學校要利用校園網、公示欄、致家長的公開信等多種形式公示學生每天的家庭作業。詳細>>>

   福建監測中小學生課業負擔
    福建將建立中小學生課業負擔監測制度,重點監測中小學生課外活動時間和睡眠時間。
    福建規定,各地各校要對學生每天在校活動實行總量控制﹔在課外作業量方面,福建要求小學階段書面家庭作業量控制在1小時以內(一、二年級不留家庭書面作業),初中階段不超過1.5小時,高中階段應控制在2小時以內,做到題量適中、難度適宜、全批全改、及時反饋。 詳細>>>

課業負擔過重原因何在?

    從2001年開始,在素質教育不斷推進的背景下,我國先后頒布了初高中各科課程標准,開始了新世紀轟轟烈烈的新課改。在高效課堂深入人心的背景下,各中小學學生的可以負擔卻越來越重,甚至出現了學生大規模撕書罷課的情況,原因何在,相關專家做了簡單的分析:
    第一、現在的社會價值觀要求學生具有較高的知識水平。這個認識一方面來自社會的競爭,另一方面來自社會對於成功的定義。長期以來所形成的尊崇知識的傳統和民族文化心理使得現在的許多用人單位在聘用人才的標准上對學歷的要求越來越高在片面追求高學歷的影響下,家長、社會也會給在校的學生更多的壓力。
    第二、我國現行的評價手段最主要是中考以及高考。學生想要能夠進入更高一級的學府進行深造,一般都要通過這兩次考試。在升學考試中,幾分足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因此,盡管不利於學生的成長,但是我們依舊會趨之若?。
    第三、教師專業素質水平的差異也會加劇學生的課業負擔。

     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減負提質也成為近兩年來教育戰線的重點工作。可政策競相出台,效果卻未見有所體現,究竟減負難在哪?

落實難,難在哪?

     說到減輕課業負擔,加強素質教育落實難的症結,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與三個方面緊密相關:我國基礎教育,尤其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家長爭相送孩子上好的小學、好的初中,出現擇校熱﹔中、高考的考試成績成了選拔學生的唯一評價標准,導致學校育分不育人﹔此外,我國的戶籍制度、社會福利保障制度等,使教育還肩負著改變人的地位的非教育功能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上海市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主任徐澱芳表示,受調查學生中,無論是四年級還是九年級(初三年級),學生們仍普遍感到較大的學業壓力。詳細>>>

《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公布———

“十二五”期間將建立中小學生課業負擔監測和公告制度,加大對違反中小學辦學行為規范行為的懲處力度。建立落實國家課程方案和標准的責任制度。建立各種教輔材料和課外補習班的管理制度,鼓勵家長、社區和新聞媒體進行監督。到2015年,基本實現中小學生全面減負的目標。

教育部門將推進素質教育,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改革試點規范中小學辦學行為,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改進考試評價制度,探索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的途徑和方法。




四問中小學生"減負令":

一、家庭作業如何量化?

  “小學1—2年級不布置家庭書面作業,3—4年級每天家庭書面作業總量控制在40分鐘,5—6年級控制在1小時,初中控制在1.5小時”,根據教育事務指導中心的意見,每個年級的作業都以時間做了量化規定。
  但眾所周知的是,學生能力有差距,一道作業題學生甲隻要5分鐘,學生乙則需要10分鐘,學生丙可能需要15分鐘。老師到底應按照什麼標准來布置家庭作業呢?對此,蘇少強表示,學生能力有差距的確是客觀事實,老師主要應參考中等成績學生能力來布置作業,測算出大致時間。

二、“減負”效果如何監控?
  一項好政策出台,其執行效果是關鍵,但往往受到評價體系、監管手段的影響。
  具體就小欖鎮中小學生減負而言,最大的責任方就是中小學校長和老師,怎樣才能讓他們不打折地執行政策?
  蘇少強表示,政策出台之后所有學校和老師都表示支持,但目前還沒有出台執行和監控細則,“把問題拋給學校”,希望各學校發揮主動性,多提建議,計劃用兩個月時間思考,制定獎懲措施,不斷完善監控政策。

三、“減負”會不會影響學生成績?
  “學校要學生學到知識,基礎知識扎實的前提下減負”,小欖一中初二家長黃女士表示,“不布置作業對於學生來說並不好”。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不少家長對家庭作業減負之后還存有疑慮,黃女士的擔心很具代表性。
  “實行減負意味著課堂上必須要提高效率”,小欖鎮一中初二年級班主任王老師表示,目前學校實行家教聯系模式,讓家長監督了解老師各科作業的布置情況。菊城小學二年級班主任也認為,減少作業量要求老師提高工作效率,學生提高學習效率。
  菊城小學副校長張立峰也認為,減負與教學目標實現不矛盾,應注重綜合素質,注重學生實踐性,“實際上現在90%以上家庭作業沒必要”。
  “作業肯定要做,家務、社會實踐、甚至看電視都是作業”,對此,蘇少強表示,學生作業減負對學校和家長的要求更高,隻能通過提高課堂效率,減少師生無效勞動來改進,“抓教學要抓得更准更好”。

四、“減負”后空余時間學生干什麼?
  除了擔心減少作業量會影響學業成績外,更多家長關心的是,作業量一旦減少之后,學生放學回家干什麼?“如果沒有作業,小孩就會看電視上網”,升平小學一位三年級家長表示,“這樣一來我們會更加擔心”。那麼,究竟用什麼來填滿學生的空余時間呢?
  竹源小學教務處藍主任表示,該校已開始試驗放學后短時間托管制度。學校安排學生在星期三、星期五下午參加課外活動,例如書畫、體育、樂器等活動,學生可免費參加。

用戶名